銘潤拓展訓練(北京附近拓展訓練基地)

圖片來源:攝圖網
面試差不多是每個畢業生必經的歷程。你曾寄出多少封求職信,才獲得面試的機會?面試了幾多次,才獲得工作的機會?曾聽一位青年人分享:面試是一門學問,與你的學業成績優劣沒有什么關系,重點是懂得在面試官前把自己的優點表露。還有,你懂不懂配搭衣服?你懂不懂把自己的缺點包裝成優點?懂不懂……(下刪3000字),依他所言,一字記之曰:「吹」。
面試不是自吹自擂的表演
吹是指「信口開河/說謊/自夸/夸大/自吹自擂」。然而,面試的成敗得失,拓展訓練真的就取決于怎樣自吹自擂?如果面試只是靠一張口,我們若不是天生的「吹水精/吹水怪」,也不懂得包裝自己,那怎么辦?
有人說,面試像一出舞臺劇,要做足準備,為求在面試官前有最完美的表現。只是,為何面試這樣重要呢?而在這舞臺上,我們要展現的又是什么?一般而言,公司透過簡歷及面試挑選員工。透過應征者寄來的履歷,公司能對應征者的學歷、經驗有一大概的印象。只是,若僅僅依靠簡歷聘用員工,會忽略了很多細節,是很危險的事。透過面試,能讓未來上司、HR同事對應征者作出最直接的判斷。故此,有些公司或者沒有筆試,卻不會省略面試的部分,可見其重要。
面試是把真實的自己呈現。很多人寫簡歷或者有所隱瞞,意圖把缺點隱藏,但面試時透過對答、提問一切無所遁形。所以,面試可以是怎樣把自己包裝,甚至可以有適量的修飾,但卻不是「信口開河/說謊/自夸/夸大/自吹自擂」。一旦被發現一切是夸大的,則會令人懷疑應征者的誠信。相反,真誠、正直總是給人正面的印象。
面試是一面鏡子
有公司管理層接受雜志訪問時這樣形容年輕應征者:他們在網絡上看似什么都行,然而一旦現真身,便變成了啞巴,不懂與人溝通。說的是年輕人善于使用網絡,卻可能與現實社會脫節,離開網絡后便不懂與人溝通。其實,不論在那個年代,溝通能力都是極為重要。面試中的溝通,展現了我們的表達與組織能力。當我們跟別人溝通時,會不會辭不達意?會不會愈說愈亂,最后連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表達什么?又或只說很多「好虛」的說法,如OK啦、差不多……溝通,除了是語言,也包括非語言的部分,就是身體語言、面部表情等。如果眼神閃爍不定或姿勢不正,都給人負面的印象。所以,面試過程中,一定要與面試官有眼神接觸,保持微笑及適時點頭。這些身體語言,除了讓人感到你有自信外,也代表你正專心聆聽。
與面試官的對答溝通,正正反映著你的組織及表達能力。有些朋友可能轉換較快,很容易從一個話題轉出很多點子。只是要有條理地表達,還是需要多多練習。例如,在路上、車站,看到不同廣告,試試在腦海里想想有什么聯想?可以怎樣表達?另外,閱讀也是幫助提升思考、組織、表達能力的好方法。看新聞時,也應多看不同觀點的評論文章。喜歡看電影的,也可讀讀有質素的影評,了解電影背后的思維;愛聽音樂的,也嘗試多了解音樂人創作的想法、理念。這些都是豐富我們的養份。當我們的內涵豐富了,才能在面試時把最佳的一面呈現。
事實上,面試正正是讓未來上司、HR同事與你溝通的機會。從對答當中,他們會知道你是不是一個有禮貌的人?是否懂得應對進退?即使面試官刁難,能否客氣回答?是否不卑不亢?會不會沒聽清楚問題便急著回答,或答非所問?如果不確定問題的意思,可以委婉的再做確認。若真是答非所問,也可說:抱歉,我剛剛誤會了你的前一個提問。我可以借現在補充一下嗎?其實……坦白承認,比死撐與亂謅更好。說到底,面試是一面鏡子,照出我們的修養;或者,有些人擅長自吹自擂,但沒有足夠的底蘊,亂吹一通在有經驗的面試官前實在很容易露餡。修養是一生的事,急不來,唯有好好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