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拓展訓練(拓展訓練流程)
10月9日,汕尾市發展和改革局發布《汕尾市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規劃》明確沿海經濟帶未來發展定位、發展目標、空間布局、發展策略、生態保護和保障措施等,提出汕尾市沿海經濟帶“兩帶一軸六組團”發展總體格局。市民如有意見建議,可于公示之日起30日內以致電、電子郵件、信函等方式反饋市發展改革局。

發展目標
《規劃》提出,到 2025 年,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基本建成,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更加均衡,實現人口分布、經濟布局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不低于 8%。到 2035 年,基本形成經濟繁榮、空間集約、交通順暢、要素集聚、區域協同的發展格局,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不低于 7%,基本建成沿海經濟帶的靚麗明珠。
空間布局

形成汕尾市沿海經濟帶“兩帶一軸六組團”發展總體格局,其中:
“兩帶”即沿海經濟核心發展帶和沿海經濟協同發展帶。核心發展帶主要涵蓋汕尾市城區、陸豐市、海豐縣所有的沿海鎮街,
依托廣汕汕高鐵、廈深高鐵、沈海高速等沿海重要通道,自西向東串聯梅隴鎮、紅草鎮、馬宮街道、汕尾市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大湖鎮、金廂鎮、碣石鎮、湖東鎮、甲子鎮、甲東鎮、甲西鎮等功能節點,向西銜接“雙區”與深汕特別合作區、向東攜手汕潮揭都市圈,構建集聚海洋科技、人才與產業資源的重要發展平臺,打造成為汕尾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主戰場、先行區。協同發展帶依托國道 G324、甬莞高速等重要干線,自西向東串聯海豐縣城、可塘鎮、星都經濟開發區、陸豐城區、博美鎮、南塘鎮等功能節點,承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轉移,打造成為汕尾市海洋經濟發展的重要延伸區。
“一軸”即陸海聯動發展軸。依托龍汕鐵路、興汕高速等交通要道,串聯汕尾市主城區、紅海灣副中心、陸豐城區、海豐城區的優勢資源,輻射帶動陸河縣,與梅州、河源實現聯動發展,延伸經濟發展腹地,建成粵東北地區乃至贛南地區的重要出海通
道。
“六組團”即高端制造業、海洋漁業、現代服務業、清潔能源產業、石化新材料產業、綠色生態農業等六個產業發展組團。高端制造產業組團主要涵蓋海豐海城鎮、城東鎮、附城鎮、聯安鎮、梅隴鎮、公平鎮、可塘鎮以及城區紅草鎮等區域,依托汕尾高新區紅草園區、海豐生態科技城、深汕特別合作區拓展區、公平產業園、可塘珠寶產業園,發展電子信息、精密技術裝備制造、海洋生物醫藥等高端制造業。海洋漁業組團重點依托馬宮中心漁港,打造汕尾海洋漁業科技產業園,發展遠洋捕撈、水產品精深加工等產業鏈環節。現代服務業組團主要涵蓋汕尾市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海豐大湖鎮、陸豐城區、陸豐金廂鎮等區域,依托中央商務區、紅海灣濱海旅游區、金廂灘旅游區等載體,發展港口物流業、濱海旅游業、涉海金融等現代服務業。清潔能源產業組團主要涵蓋陸豐碣石鎮、湖東鎮等區域,依托臨港產業園、甲湖灣能源基地,發展以海上風電為特色的海洋能源產業聚集群,做大做強清潔能源產業。石化新材料產業組團重點依托大南海石化工業園(汕尾基地),集聚發展石化新材料產業。綠色生態農業組團主要涵蓋海豐黃羌鎮、平東鎮、陸豐西南鎮、大安鎮、八萬鎮、陂洋鎮、河東鎮、博美鎮、南塘鎮等區域,集中連片發展綠色生態農業。
發展策略
《規劃》從產業、科技、交通等多方面提出發展策略,其中:
沿海現代產業集聚帶方面: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培育壯大高端制造、新能源、石化新材料、現代服務、農漁業等產業,高起點、高標準建設“萬畝千億”產業平臺,全力打造“5+N”先進制造業集群,構建創新引領、協同發展、深度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特色濱海旅游產業方面:充分發揮汕尾市沿海經濟帶獨特的“紅、藍、綠、古、特”文化及環境資源優勢,優化旅游資源布局,創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塑造汕尾市濱海旅游整體品牌形象,打造中國濱海旅游最佳休閑旅游目的地。

科技創新方面: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全面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圍繞沿海特色產業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動汕尾市加快創新發展轉型升級。
基礎設施方面:堅持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以交通基礎設施和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構建系統完備、集約高效、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筑牢高質量發展根基。

點擊下方藍字,查看《規劃》原文:
《汕尾市沿海經濟帶綜合發展規劃(2021-2035年)(征求意見稿)》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來源: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