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印象拓展培訓(金足印象春熙路店)
每經記者:李佳寧 畢媛媛 每經編輯:梁梟
歷時8年,手寫115萬字,梁曉聲創作的長篇小說《人世間》以“光字片”周家三兄妹的生活軌跡為線索,展示了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10年代近五十年來中國社會的發展變遷,并以最高票獲得了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2022年初,《人世間》同名電視劇播出后便引發熱議,收視率創下央視近8年新高,微博話題討論量超過138億,吸引了近5億不同年齡、不同圈層的觀眾,成為2022年開年的爆款影視作品。
如今,觀眾不僅可以從屏幕上觀看周秉昆的生活軌跡,還可以在舞臺前近距離感受從“光字片”折射出的中國近五十年的發展變遷。3月28日,《人世間》在北京舉行2022年話劇版巡演媒體見面會,宣布今年新一輪的全國巡回演出將于4月15日正式啟幕。
將如此龐大體量的文學作品改編為話劇作品難度巨大。不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已有多部小說成功改編為話劇,如《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四世同堂》,甚至熱門小說的改編熱潮也在進入話劇界,讀者熟知的《盜墓筆記》《鬼吹燈》《失戀三十三天》等都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話劇《人世間》海報
圖片來源:話劇《人世間》微博
話劇《人世間》開啟二輪巡演在電視劇播出之前,由楊佳音執導,喬振宇、郭家銘、杜若溪、趙秦等主演的話劇版《人世間》就已經于2021年在北京、上海、廣州、江蘇等地展開了首輪巡演。
作為故事背景橫跨五十年的文學巨著,想要把《人世間》濃縮進舞臺并不容易。盡管首輪巡演的話劇《人世間》有許多美中不足之處,但仍得到大部分觀眾的認可,豆瓣評分7.5,超過七成的觀眾打出了4星及以上評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見面會現場了解到,即將開啟的話劇《人世間》全國二輪巡演仍由全國戲劇文化獎金獎得主、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楊佳音擔任導演。在汲取首輪巡演的各方意見后,話劇《人世間》將在劇本、舞美、演員等方面全面升級。其中,最亮眼的無疑是全部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以下簡稱北京人藝)演員組建起來的實力班底。

話劇《人世間》主創團隊及演員合影
圖片來源:出品方供圖
北京人藝是較為知名的專業化劇院,擁有著深厚的現實主義根基,推出的《龍須溝》《茶館》《雷雨》等多部劇目都成為經典。因此,由北京人藝演員出演的話劇《人世間》也備受期待。
在二輪巡演的話劇《人世間》中,北京人藝演員、電視劇《人世間》中“六小君子”之一唐向陽的扮演者苗馳將出演周秉昆。對于從電視劇到話劇的跨越演出,苗馳坦言自己與周秉昆這一角色有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希望能在貼合人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特色,展現出不一樣的周秉昆。
此外,話劇版鄭娟的飾演者是曾出演過《平凡的世界》等影視劇、《古玩》等話劇作品的北京人藝演員李小萌,而同樣來自北京人藝并曾參演經典話劇劇目《茶館》的國家一級演員孫星、李珍將在2022年巡演中飾演周父、周母。
4月15日,話劇《人世間》二輪巡演首站將在北京順義大劇院啟幕,并于6月22~6月24日在國家大劇院進行演出。隨后計劃前往蘇州、廣州、深圳、上海、成都、廈門、泉州等數十個城市持續巡演。
拓展收益邊界,名著、熱門小說現話劇改編潮《人世間》原著作者梁曉聲曾表示,小說115萬字全部為手寫完成,耗時8年。
將數百萬字的小說搬上戲劇舞臺,本身就是件瘋狂的事,如何將精華保留并在極其有限三小時內呈現,是擺在團隊面前最大的難題。
楊佳音直言,作為文學作品,《人世間》輻射面寬廣。然而,話劇的時間相對固定,要在有限時間內拓展無限空間,這個體量的《人世間》改編難度巨大。
例如,在最初期,話劇團隊就和原編劇多輪探討,究竟保留哪些主線,以及支線人物如何介入到主線人物中去。“小說可以娓娓道來,可以平鋪直敘,但話劇作品就需要簡單、精致甚至‘粗暴’,要迅速把故事和人物迅速擺在觀眾面前。支線人物要再次精簡,讓人物跟人物之間的交織更多元化。”
孫星也坦言,原小說是一部史書,但話劇的魅力是可以讓觀眾直接在劇院中感受到人物形象,仿佛周家爸爸就在觀眾面前。在2021年巡演后,《人世間》話劇團隊一邊演出,一邊在過程中積累經驗完善故事。

話劇《人世間》首輪巡演
圖片來源:話劇《人世間》微博
話劇版《人世間》總制作人吳鳳未表示:“話劇《人世間》是富有生命的、有力量的,是自1977年以來茅盾文學獎史上第八部被搬上戲劇舞臺的作品。所以非常感謝所有參與創作的人們,希望在后疫情時代,這部作品可以帶給大家一些積極向上的力量。”
近年來,已有多部小說成功改編為話劇,并取得不錯的口碑和經濟收益。例如孟冰根據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路遙的小說《平凡的世界》改編的同名話劇,由陜西人民藝術劇院演出,好評如潮。中國國家話劇院也演出了多部由小說改編的話劇,比如蕭紅的《生死場》、老舍的《四世同堂》、李敖的《北京法源寺》等同名話劇。
話劇界也掀起了流行作品、熱門小說的改編熱潮。近年來,讀者所熟知的《盜墓筆記》《鬼吹燈》《失戀三十三天》等話劇相繼出現在話劇舞臺上。正如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所言,戲劇與文學一直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作為一度創作的劇本,本身就是文學的一種樣式。
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