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智慧團建(智慧團建網頁版登錄)
團員是全面從嚴治團的主體。長期以來,共青團緊密圍繞為黨育人的根本任務,堅持以先進性建設為牽動,不斷嚴格團員發展、教育、管理各項工作,探索建立自下而上、分段分類、階梯晉級的新時代共青團激勵機制,著力規范和加強入團后教育管理,培養有信仰、講政治、重品行、爭先鋒、守紀律的團員隊伍,努力實現源源不斷為黨輸送新鮮血液的政治功能。
“寧可少一點,也要好一點”,團員隊伍控量提質取得階段性成果
各級共青團堅持把政治標準作為入團首要標準,按照“嚴格標準、提高質量、控制增量、管好存量”的要求,嚴把團員入口關。
在江蘇省江陰市敔山灣實驗學校,每個學生都有一本積分冊。學校將團課參與情況、培訓學習、日常表現等項目列入積分標準,并通過學生自評、互評,輔導員審核、團委復核公示,民主推薦入團積極分子和發展對象。
去年4月,一份《關于做好2020年全市學校發展團員調控工作的通知》發放至湖北省潛江市各學校團委。通知要求,學生自遞交入團申請書之日起,各學校團委要建立積分入團卡,從理想信念、團課學習、團務知識、團學活動等10個方面進行綜合考察,積分80分以上視為合格。
拿到這份文件后,潛江市德風學校團委書記張雪琴立即轉發給全校所有班主任及各團支部。“新規劃分了29條積分細則,對學生入團更具指導性;名額縮減,也指向只有綜合素質優秀,才能入團。”她透露,不少學生要求提前加入入團積極分子培訓微信群,主動學習,為入團作好更充分的準備。
為保持團員隊伍適度規模和合理結構,在嚴格執行“積分入團”制度的同時,廣東茂名市將2020年全市初、高中畢業班團學比目標控制在20%、40%左右,高中生申請加入共青團的門檻將會更高。
電白一中高一的張幸說,提高入團的門檻、嚴格入團的要求,對于像他一樣還沒有加入共青團的同學來說,是嚴肅的挑戰,更是考驗。
從嚴治團,關鍵在“管”。在嚴格規范團員日常管理方面,各級團組織依托“智慧團建”系統,持續理順團員組織關系,以新發展團員為重點建立團員電子檔案,推動團員檔案進入學籍檔案或人事檔案,及時主動做好畢業學生團員組織關系轉接。3年來全國4302萬名畢業學生團員完成組織關系轉接,年均“學社銜接”率超過90%。
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部2018級小學教育六班團支部書記劉弘婧對“智慧團建”的“智慧”,有著切身體會:“無論是班級成員團籍關系轉入,還是團員信息匯總,都能在‘智慧團建’輕松搞定。”
在重慶,團重慶市委與市教委聯合發文,將學生團員檔案納入學生檔案統一管理、轉遞,打通“組織找團員、團員找組織”雙向通道,2019年找回失聯團員21.3萬人。團湖南省委建立“智慧團建”系統建設督導、通報機制,狠抓“學社銜接”,2019年、2020年新發展團員錄入率均達100%。
“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團員創先爭優的內生動力得到進一步激發
各級共青團聚焦為黨育人根本任務,依托“三會兩制一課”制度,鞏固各級團員學習教育陣地,引導廣大青年聽黨話、跟黨走,提升思想政治引領實效。
在江蘇南京,團南京市委圍繞“雨花英烈精神”這一珍貴革命資源,設置雨花臺烈士陵園北群雕、丁香樹、雨花臺烈士紀念碑廣場、雨花臺烈士紀念館和雨花臺信仰的力量青年學習社5個站點,向青少年傳遞雨花英烈的“精神火炬”。
團福建省委主辦的“學黨史、強信念、跟黨走”主題團隊日活動在中央紅軍長征最遠的出發地——三明市寧化縣舉行。活動中,“青年講堂”組織“三明后生仔宣講團”帶領青年走進寧化紅軍長征出發紀念館,尋訪國家一級革命文物《中國工農紅軍軍用號譜》,聆聽紅色故事,重溫入隊、入團誓詞。
從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發展的13年紅色黨史,為陜西省留下了大量紅色資源。據統計,全省共有2025處革命遺址,能夠確切證明屬于原址、有保護利用條件的革命遺址就有1959處。在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團陜西省委充分利用紅色資源優勢,引導廣大青少年繼承革命傳統、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團北京市委將黨的科學理論宣傳和“四史”學習教育融入重大活動的籌辦和開展各環節,將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建黨100周年慶祝活動籌辦、冬奧會冬殘奧會等重大賽事籌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保障等中心大局工作作為開展思想引領的實踐課堂。
團湖南省委在長沙市核心地標國金中心、湘江風光帶、衡陽雙創中心、高鐵站、機場、高速公路收費站等青年聚集地,投放“實現中國夢·建設新湖南”“團團祝你五四快樂”等公益宣傳,并策劃推出《信仰的力量》《湖南青年扶貧圖鑒》等紅色主題產品40余部,創作湖南紅色旅游青少年手繪版地圖,真正讓黨史“活”起來。
近兩年,幾乎每周一期的“青年大學習”網上主題團課,已經成為團員青年的固定打卡項。太原理工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研究生曹雅青說,每期的“青年大學習”堅定了青年奮斗的信心,不斷地將團員青年思想引領到正路上,讓大家敢于有夢、勇于追夢、勤于圓夢。據統計,去年“青年大學習”系列網上主題團課共推出40期,單期首周平均學習人數達到5000萬人以上,全年累計學習人數超過30億人次。
“我是團員我自豪”,提升團員先進性與光榮感的實踐載體建設取得積極進展
各級共青團聚焦保持和增強團員先進性,強化正向激勵和示范引領,引導團員增強向黨組織靠攏的政治自覺和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行動自覺,心懷“國之大者”,發揮生力軍和突擊隊作用。
依托“智慧團建”系統,團福建省委構建了團支部、團員、團干部三位一體的組織力評價體系。從按時繳納團費、參加團的學習、參加團的組織生活、參加團的活動、團員活躍度5個方面對團員進行星級動態評定,設置一星級至五星級5個等級,作為團員先進性評價參考。
在河北,連續開展的“冀青之星”優秀青年典型主題選樹活動,直接覆蓋工業制造、農業農村、脫貧攻堅、創新創業等17個行業領域和各類重點青年群體,讓身邊優秀典型發揮良好示范帶動作用。
邯鄲市12家出租車公司的數千名“的哥”“的姐”中,14名青年出租車司機從業以來做到“零投訴舉報”和“零違章處理”,被推選為“冀青之星”。河北高速京秦管理處山海關收費站的孫文健收卡發卡又快又準、點鈔驗鈔全站第一,多次當選“冀青之星”。
從大一遞交入黨志愿書,到經過團內“推優”成為入黨積極分子,再到被確定為黨員發展對象,東南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學生古再麗努爾感受到了學校全鏈條“推優”流程的規范化與有效性。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學生曹一睿在全鏈條的“推優”工作引導下,有了清晰、完整、豐富的個性化培養方案。通過各類“微課堂”“云講演”以及多種形式的主題教育活動,曹一睿在入黨過程中更有成長感。
近年來,東南大學不斷完善“推優”工作,“高校是推薦優秀團員青年入黨的主陣地,全方位做好‘推優’工作,積極向黨組織輸送新鮮血液,是高校共青團發揮為黨育人政治功能的重要體現。”東南大學黨委副書記鄭家茂表示。
學用相長,知行合一。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彰顯團員先進性的落腳點。事實上,也確實有越來越多的團員青年在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在黨和國家需要的地方揮灑汗水,奉獻青春。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全團動員7.4萬余支青年突擊隊、163萬名團員青年奮戰在疫情防控一線。“17年前的非典,我們少不更事;17年后的今天,作為共青團員,我們責無旁貸,當在危難時刻挺身而出!”疫情暴發初期,上海鐵路局合肥電務段24名“共青團號”青年突擊隊員在請戰書上鄭重摁下指印。這是70萬名鐵道青年迅速響應團組織“讓我們學著先輩的樣子,勇往直前”倡議的縮影。
“在臨床,我們的代號都是江蘇,這里沒有個人的名字,也沒有個人的醫院。”鎮江援湖北醫療支援隊臨時團支部團員朱瑋曄在日記里記下了這一段話。江蘇各地團組織以8.6萬多名團員青年為主體,組建3800余支青年突擊隊戰斗在武漢、黃石、孝感一線病床和本省各領域、各戰線。
依托青年志愿者、“三下鄉”“返家鄉”等工作品牌,廣大團員青年走進社區、鄉村,為基層治理、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在浙江,團浙江省委2020年以來推動團員青年深入社區參與志愿服務達368.2萬人次,1821名團員火線遞交入黨志愿書。團江蘇省委結合社區青春行動,開展在蘇大學生團員向鎮街、村社團組織報到工作,組織動員在蘇大學生團員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助力鄉村振興。
團四川省委推動全體團員成為“志愿四川”注冊志愿者,組織廣大團員積極參與網絡輿論引導,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自覺維護國家政治安全。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