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團建圖(公司團建活動有哪些)
1、充分尊重人權與選擇,不必熬日又熬夜
團建是企業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它帶給員工何種體驗,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們的去留。那些占用休息時間、不參加就扣錢、形式低俗的團建,不斷挑戰打工人的人權底線,讓本就高壓的職場生活蒙上又一層灰暗。如果團建必須存在,它的底色應該是尊重和自愿。
員工不必被迫擱置尚未完成的重要工作、犧牲個人時間配合一場無意義的表演,而是對參與節點、深度、項目都有一定可選擇的彈性空間。其次,這樣的選擇不加前綴,也沒有拒絕的隱形代價。社恐們不會因為某次活動的缺席,就被領導視為“局外人”;腳踏實地的工作者也不會因為沒有表達“敬意”,經受本不該有的人格批判。

2、重視員工感受,“輕團建”取代“一刀切”
前公司總裁崇尚酒文化,所有團建必將以酒局收尾,席間各層級管理者不斷表忠心、問冷暖,團隊建設演變為哄老板開心的戲碼,下屬員工則如坐針氈。許多團建場景,之所以令人望而卻步,是因為普通員工在過程中毫無話語權和體驗感,一切只以服務最高領導為中心。要想提高團建活動的參與度,組織者必須從最廣泛的需求出發,站在員工視角,體會他們的感受。
舉個例子,如果團隊成員多為90后、00后,可以考慮更為簡單開放的社交式團建,比如密室逃脫、線上劇本殺等;若年齡與身份構成較為多元,則以輕體力、高包容度活動為主,如非遺文化民俗村體驗,既能提供新鮮感,又能銜接企業文化。總之,團建的基調不該由管理者粗暴奠定,而應該由參與者共同決定。

3、不忘“凝聚力”初心,完善活動基本制度
回歸到本質,團建的初心是增強團隊凝聚力,促進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認同。凝聚力如何增強?主要依靠兩點:一方面,是情感溝通。這種溝通,不是制造一次爐邊談話、一場恭維大會就可以建立起來的,而是需要管理者與員工的心靈共振。前幾天,某人因一句“內卷是競爭,它來自于欲望和惰性”被罵上熱搜。
當一個象征“資本力量”的公眾人物代替職場人定義“內卷”時,我想起了在團建中大談自己艱苦創業史的老板們,他們同樣以“過來人”的姿態假意共情著。年輕人需要的不是贊美、不是討好、更不是俯視,而是先行者的寬慰與擔當。
團建前領導一句“放心玩兒吧,有事我扛”,比任何花把勢都強。另一方面,是產生實際聯結。許多打工人在團建中一次次地目睹自己的體力、心血、休假化為公司的品牌宣傳,自己除了吃喝、勞累、第二天按時上班,什么也沒得到。加班可以,錢要到位;占休息可以,調休要跟進;為企業付出可以,企業也應該有來有往,讓員工感受溫暖。利用團建推動有效協作,不是去制造假氛圍,而是加入物質激勵、員工關懷、晉升通道等因素激發使命感,同時完善程序和制度,員工才能與企業并肩前行。
寫到這里,不是想用吐槽團建割裂企業與員工之間的距離,而是希望企業能找到組織團建真正的意義,明確有效團建才是福利,不該只用團建就把福利一筆帶過。廣大職場人也應在保障人權前提下,參與公開、平等、健康的團建活動,拒絕人格被漠視、道德被入侵。愿每一位打工人,都能少一些“假裝愉快”的時刻。
評論區說說,參加公司團建的你,是真的快樂嗎?
ps:圖片來源網絡,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