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員工團隊拓展活動(企業拓展培訓教程)
盡管都說今年的金三銀四消失了,但身邊還是有好幾個朋友都順利跳槽去了心儀的公司。所以還在投簡歷跑面試的各位,不要氣餒,好事多磨。網上關于簡歷、面試的攻略數不勝數,大家可以自己搜索學習。今天想跟你分享的,是我和跳槽成功的朋友們最近在討論的:如何絲滑地融入新團隊?
這在組織行為學中被稱為“合群問題”,即如何讓新成員和其他成員彼此熟悉,建立默契,形成高效配合的團隊。
有些人一看到“合群”、“融入”,就想到“沆瀣一氣”、“同流合污”。千萬不要先入為主哦,組織行為學既不要求你在公司的新員工培訓和團建拓展中,上演斯德哥爾摩綜合征現場,也不需要你對老員工曲意逢迎。在做好崗位職責,不拖團隊后腿的前提下,組織行為學對合群問題的建議就三個字:非正式。

什么是“非正式”?為什么“非正式”能幫助你絲滑地融入新團隊?這解釋起來有點復雜。但它的反義詞“正式”、“官方”在融入問題上為什么無效,倒是有很多案例可以講。
你一定參加過公司的團建、拓展,這就是常見的“正式”、“官方”的活動。效果怎么樣呢?往往是公司花了大價錢,只換來員工的一堆吐槽。年會因為有抽獎,參與熱情還高一些,但每次選人參與年會表演,大家也都是東躲西藏,想各種理由推托。這都是為什么呢?

因為“正式”、“官方”的活動,是列入預算,考慮投入產出比的管理行為。大家都心知肚明,公司并不是真的關心我,只是想給我洗腦,所以心理上就很難放松下來。加上沒有想參與就參與,想離開就離開的自由,又會激發大家的逆反心理。何況人一多,本來就找不到一項讓所有人都喜歡的活動。
既然“正式”、“官方”的活動有這么多問題,為什么公司還要樂此不疲地舉辦呢?除了裝點門面,更多還是因為陷入了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個體能直接被整個團體的社會網絡接納。
問題就出在“整個”。實際上一個新個體加入后,很難一下子被團體中所有人接受。往往是先和某一個,或者某幾個人相熟,組成小型網絡。再靠這個小型網絡打入大群體,完成融入的過程。
而小型網絡的形成,自然不能是“正式”、“官方”的,不然不就成了拉郎配了嗎?只有“非官方”能讓你和新同事放松的交流,遵循“先小再大”的科學路徑,幫助你在團體中找到適合的位置。
二、找到“非正式”小型網絡怎么找到并加入“非正式”小型網絡呢?說得直白一點,就是當你到了一個新團體后,怎么找到一個人或者一個小團體,和他們成為朋友。
有些公司很周到,會給你安排一個導師,如果脾氣對路,導師就能成為你的第一個朋友,再通過ta拓展你在團隊的人際邊界。
但如果跟導師脾氣不對路,就別硬湊上去了,得另找對路的朋友。而建立友誼,主要就是靠陪伴和互相欣賞。不信你可以回憶一下你的朋友們,像是同學、關系好的同事,就基本是因為陪伴。一開始你們并不認識,因為學校和公司的安排,你們長時間待在一起工作學習,慢慢積累起感情。
還有一種由互相欣賞產生的友誼,最初是因為看到對方身上的閃光點,心向往之,相識相熟后發展出了友誼。就像我有一位朋友,最初是在網上看到她拍的照片,鏡頭下的雨后荷塘意境清雅,想起蘇東坡那句“微雨過,小荷翻 ,榴花開欲然”。于是私信她問能不能給我原圖,我想手寫這句詞p上去。她對這種共創活動也很有興致,給了我好幾張照片,最后成果我們都很滿意。

沿著這兩種思路,我們來看看你加入新團隊后,找誰做朋友最合適。要說陪伴,你工位周邊的同事和項目里跟你對接的同事是最合適的,前者物理距離近,后者互動多。工作之余可以跟他們聊聊公司八卦,像是食堂什么菜好吃,外賣推薦哪幾家店;健身房在幾樓,里面設備怎么樣;公司最近很重視什么業務,發布了什么新品等等。注意不要說具體同事、領導的八卦,也不要拉踩對比前公司和新公司,原因就不必多解釋了吧。
要說互相欣賞,可以找跟你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同事,你們聊什么自然不是問題,問題是怎么找到他們。如果只等著命運讓你們相遇,效率實在有點低,所以還是主動出擊吧。如果公司里已經有“非正式組織”的存在,又跟你“屬性”匹配的話,可以積極加入。像是每周約球的球友群、互相監督的健身減肥小組、戶外露營小隊、下午茶拼單微信群等等。
你還可以主動展示自己,讓同好發現你。比如第一天上班,一般都會讓你跟大家做個自我介紹,就可以介紹下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在辦公桌上布置一些愛好相關的裝飾,懂的人看到了自然懂。還可以在入職前后,發一些興趣相關的朋友圈。總之就是動用各種渠道告訴別人:我喜歡這個!你也喜歡的話來找我玩呀!正所謂:你若盛開,蝴蝶自來。(狗頭.gif)
三、找到“非正式”時空“非正式”時空包含時間和空間兩個條件,像是上下班時的茶水間、熱飯時的微波爐前、午餐的食堂隊伍等。處于這些地點的同事們,都暫時跳脫出工作狀態,比較放松。加上這些都是開放、半開放的空間,其他在這個空間的同事也隨時可以加入談話,非常的“非正式”。
而且大家在這里會有一段無所事事的時間,排隊打水、泡咖啡、取餐、熱飯、熱牛奶等等,這時候聊會兒天,多自然。更妙的是這段時間又不是太長,畢竟是兩個不熟悉的人,時間一長容易沒話說,就會尷尬冷場。

之前在某本講溝通技巧的書上看到一個故事,側面展示了“非正式”時空的神奇。故事說的是有個大哥為了突破自己的社恐,給自己定了“每天在茶水間認識一位新同事”的目標。一開始也慫,但硬著頭皮試了幾次,發現大家都挺友善的,慢慢認識了公司里各個部門的人。本來只是想克服社恐,結果卻遠超預期,同事們不僅沒發現他社恐,還覺得他是一個積極主動、善于溝通的人。在之后的工作中,特別是需要跨部門溝通的事項上,他推進起來都非常順利。
你看,社恐大哥都能駕馭的“非正式時空”,你一定也可以。
四、找到“正式”中“非正式”雖然前面說了一大堆“正式”“官方”活動的缺點,但如果公司組織了你又逃不掉,也不要讓時間白白浪費,你可以在正式的活動中創造你自己的非正式。
比如新員工培訓,現場都是和你同一批進來的新員工,在培訓的間隙,就可以和其他新同事交換新公司的情報、入職感受、之前的工作經歷等等。只要是在“新員工”這一身份認同下的話題,相信都能自然和諧地開啟一段非正式交流。
如果你覺得新員工培訓里的同學,來自各個部門,在工作中沒有交集,沒必要結識,那你可能會錯失很多哦。你沒有想到的是,恰恰因為沒有工作交集,也就沒有那么多利益相關,大家平時攢個局約個飯,不會有正式團建時的壓力,建立的友誼也更純粹。說不定還會給你帶來意料之外的巨大幫助,我就有這樣的親身經歷。
高中畢業后我離開家鄉去上海讀書、工作,6年后回到杭州,以前的老同學失聯多年,我又很宅,交不到新朋友。最常一起玩的,就是在公司年會演出時認識的幾個其他部門的同事。
后來我決定離職,不想再做運營,但又不知道能轉行做什么。正值20年疫情剛爆發,社會上就業形勢嚴峻,自己心里焦慮迷茫。本以為我會迎來一段漫長的失業時光,卻意外了解到公司人力資源部,在招雇主品牌崗,我還挺有興趣的。之前做運營、做策劃,我的硬技能是符合崗位需求的,但因為沒有做過HR,部門擔心我的軟技能是否勝任。
這時一位相熟的人力同事出面,給我做了背書,向部門介紹我的性格和行事風格等等。這降低了我之后面試的溝通成本,幫助我成功轉崗,開啟了新的職業生涯。
尾聲總結一下,其實我分享的融入技巧,簡單說就是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和對的人交朋友,再通過小型網絡,融入進整個團體。而判斷是不是“對的”,本質就是判斷是不是“非正式”。
如果你就是性格高冷,不愿意主動融入,那也無所謂對錯,就只是個人選擇。只要有過硬的專業技能,在團隊中無法被替代,也沒人能挑你的毛病。
可對于我們大多數人而言,在職場如果沒有舒適的人際關系,就很煩,永遠悶著一口氣。每天光干活就夠累了,還要時刻謹言慎行,不斷內耗。最后往往是,在辦公室越來越不愛說話,難免影響到日常生活,感覺自己整個縮了一圈。而在融洽的人際關系下,人是打開的,跟人協作效率高,思維也更活躍,更愿意嘗試。生活里也更陽光,招人喜歡。
人際關系就像天氣,下雨天撐把傘也能出門,但終究不如晴天出游那樣清爽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