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業團建(企業團建的意義)
安青網訊“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就是要補缺補差,推動進一步發揮基層團組織的組織力、引領力和服務力,非公團建是其中之一”。日前,團天長市委召開了天長市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試點推進會,各鎮街、高新區團組織負責人參加了會議。會上天長市共青團就目前正在推進的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任務進行了層層分解,在40項改革任務中,將需要鎮街一級團委進一步開展的工作進行了布置和安排,明確了任務要求、完成步驟和完成時間,并著重強調在非公團建等方面下大力氣,做足文章,以期推動改革措施不斷向基層延伸。
今年6月,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徐曉在縣域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擴大試點工作動員部署會上的講話中提出,要深刻理解推動改革向縣域基層延伸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勇敢肩負起試點先行的政治使命,推動共青團改革向縣域基層延伸,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論述的必然要求。作為縣域基層團組織改革試點地區之一,團市委積極發掘組建轄區內社會團組織,截至今年8月,全市社會領域團組織共建立665個,其中非公企業領域共建立127個。上級要求的規上企業團組織建立達100%。
深入基層調研 與社會組織開展共建

就共青團基層組織改革聽取青年建議
“目前,公司職工組成情況如何?青年職工占比多少”“企業開展的一些大型活動時,可以亮一亮我們的青年志愿服務品牌,不僅是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也是樹立企業形象”……日前,團市委一行走進本土企業——安徽金鑫實驗設備科技有限公司,實地了解了企業的運營狀況、發展前景和職工組成等基本情況,并圍繞基層團組織陣地建設、如何組織引導團員青年充分發揮先鋒示范作用及青年志愿服務活動開展情況與企業負責人進行了溝通交流,并就下一步如何有效發揮團員帶頭作用提升企業青年工作積極性進行了探討。一些務實、接地氣的想法得到企業領導的肯定。
為進一步提升團的引領力、組織力、服務力和貢獻度,擴大團的工作覆蓋面,不斷加強與非公企業團組織聯系,連日來,團市委通過“一訪二問三傾聽”,開展非公企業團建工作現狀調研。先后走訪天長市天康集團、鑫國集團等市內規模較大、人數較多的非公企業,就如何發揮好“黨建帶團建”作用,把黨團工作納入到企業中心工作,組織動員青年職工更好服務企業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與企業達成了非公團組織要為企業培養“接班人”的戰略共識,協助企業不斷深化和完善“黨建帶團建”活動開展,努力形成“抓好黨建帶團建、抓好團建凝聚青年”的良好格局,在助力企業發展的同時助推青年職工成長成才。
調研之余,團市委積極與社會組織開展共建。目前已籌建并注冊天長市青年志愿者協會,建立天長市青年文化志愿者協會等社會組織,并與志愿者協會開展共建互助,引領社會力量開展服務社會相關工作。今年,組織全市逾千名青年志愿者參與疫情防控、疫苗接種等志愿服務活動。
另外,團市委積極延長工作手臂。對暫不符合建團要求的組織,利用青年文明號的創建、團代表聯絡站和青年之家平臺增加團工作的覆蓋面,最廣泛地凝聚青年。僅今年以來,全市青年之家已常態化開展服務青年活動逾百場,聯系青年大學生數百人次。
建立激勵機制 為非公企業創優搭臺

調研企業需求,尋求合作共建
在服務非公企業方面,為切實發揮非公企業團組織的作用,防止成為“花架子”,團市委通過建立激勵機制,積極引導社會領域團組織開展青年文明號、青年安全示范崗等創建,為非公企業創優搭臺。圍繞發揮實質作用創新非公企業創優工作,推動非公企業團組織活起來、強起來、動起來,取得了一批實踐成果和制度成果。同時,根據社會領域團組織需求,不定期搭建平臺,開展社會領域團組織之間互訪互學,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促進團干和社會組織、非公企業共同成長。
“首先要積極引導非公企業團員青年加入天長市向日葵‘五青’宣講團,常態化開展宣講學習,以面對面方式進行分享交流,青年‘說’給青年聽,青年帶動青年學,為非公企業團建注入動能”。據團市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接下來的工作中,該市將持續開展青年職工摸底,了解青年職工基本信息,掌握青年的實際需求和思想動態,提升企業團建的規范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企業團組織的作用,凝聚青年力量,積極參與“青年大學習”,加強對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引領,充分發揮團組織在服務企業、服務青年等方面的作用。同時,積極開展活動,確保團組織活動有陣地,增強企業凝聚力,發揮團員青年立足崗位、勇創青春的作用。
開展學習宣講 為非公團建注入動能

日常學習教育逐步覆蓋到各個非公團支部

該市向日葵“五青”宣講團活動縮影
據悉,自團基層組織改革試點工作推進以來,該市在發展非公團建時,始終結合黨史學習教育和“我為群眾做件事”活動,將工作做細做實。在思想認識上,團市委組織化開展各類學習教育,利用智慧團建系統開展組織化動員學習,讓學習教育覆蓋到各個非公團支部。推動學習宣講深入基層、融入日常、抓在經常。
在開展工作中,推進建立指導員聯系制度。各鎮街聘請包括團干、非公黨建指導員在內的先進青年為本地區非公團建指導員,每一位指導員聯系三到五家社會領域團組織,手把手幫助社會領域開展非公團建工作,解決社會領域團建工作基礎薄弱的現狀。
改革還在繼續,下一步,團市委將繼續推動全市非公企業團建工作,進一步擴大團組織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趙欣苑、楊佳麗,本報記者 程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