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團建是什么(拓展團建公司)
拓展訓練起源:
拓展訓練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英國在大西洋的船隊屢遭德國納粹潛艇的襲擊。在船只被擊沉后,大部分水手葬身海底,只有極少數人得以生還。英國的救生專家對生還者進行了統計和分析研究,他們驚奇的發現,這些生還者并不是他們想象中的那些年輕力壯的水手,而是意志堅定懂得互相支持的中年人。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查研究,了解情況,專家們終于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這些人之所以能活下來,關鍵在于這些人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于是,提出“成功并非依靠充沛的體能,而是強大的意志力”這一理念。 當時德國人庫爾特·漢恩提議,利用一些自然條件和人工設施,讓那些年輕的海員做一些具有心理挑戰的活動和項目,以訓練和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后其好友勞倫斯在1942年成立了一所阿德伯威海上訓練學校,以年輕海員為訓練對象,這是拓展訓練最早的一個雛形。
拓展訓練概念:
它利用崇山峻嶺、翰海大川等自然環境,通過各種精心設計的活動,在解決問題,應對挑戰的過程中,使學員達到“磨練意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熔煉團隊”的培訓目的。是一種突破傳統培訓思維和模式要求的全新培訓方式。
拓展訓練傳入中國大陸20多年,我們對它的理解基本是:“拓展訓練是培訓活動、或者公司團建、軍事訓練等”!其實拓展訓練是運用體驗式學習的課程模式,通過團隊現階段展現的問題精心設計拓展項目,大家經過體驗和經歷,對事物產生的感悟和洞察!
拓展訓練發展:
各種形式的學習中都有體驗,但是它的價值往往不被認同,甚至被忽視。而毫無疑問,體驗式學習是將身體運動、思想、感覺、情緒、智力形態等整個都包括進去,因而對學習者產生的記憶痕跡也是最深的。我國古代哲人就曾提出“我聽,我忘記;我看,我記得;我做,我學到;我教,我掌握。”可見,學員從親身參與中獲取知識,可以牢記所學內容,學習效果明顯。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教學的中心,學員只是需要專心聽講,認真記筆記、認真模仿即可。而體驗式學習則以學員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強調學員的主動性、積極參與性,在特有的情境中激發所有學員積極努力地“挑戰”。體驗式學習重在參與,假若沒有這種參與,就沒有經歷,也就難于產生任何體驗,更不上學習過程的完成。
在體驗式學習中,學員不單是被動地和單向式接受知識、技術,也不僅僅是娛樂活動,學員在各種“樂趣”之中挑戰、感悟、反思,從做中學,在學中樂,學員樂于這種學習方式,從而實現了真正的“寓教于樂”。拓展訓練課通過課程設計將刺激的、迷惑的、期待的活動安排在每節課中,"寓教于樂”,能夠更好地激發學員的興趣,讓學員在體驗中得到一種不同尋常的快樂;作為體驗式學習的拓展訓練課教師則通過調動學員,將學員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體驗式學習是知識與實踐之間的一座橋。學以致用是傳統教育的一個難題,因此很多大學員走出校園后,還要重新接受較長時間的培訓學習,原因之一是學員很少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場所、時間和機會。體驗式學習把概念、知識和技術設計成一個互動式的學習過程,學員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了解概念與活動內容的關系,把這些經驗轉移到學習、生活和工作中,使學員在態度、行為、技巧等方面有所進步,在認知及人際關系等方面也會得到提升。
雖然拓展訓練和許多體育活動相似,有許多類似游戲的活動成分,但作為體驗式學習模式,拓展訓練又高于簡單的游戲過程,注重活動之后的反思和歸納整合兩個階段。
拓展訓練不僅重視體驗和經歷,還注重體驗以后的總結和感悟,并且把自己的所想所感所悟落實到工作和生活中,在自我的實踐中發現真理,而非聽別人的說教想自己的問題,所以往往會產生意向不到的效果!

體驗-反思-內化-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