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開拓者拓展公司(長沙同學聚會拓展)
來源:中國青年報
據@中科院之聲 消息,
中國科學院院士、土壤微生物學家,
中國農業大學陳文新教授,
因病醫治無效,
于2021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享年95歲。

1952年,陳文新畢業于武漢大學,
1958年于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
獲副博士學位。
1959年,學成回國后,
進入北京農業大學
從事教學和農業科研工作。
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文新主要從事
根瘤菌分類與應用研究。
她踏遍全國32個省(市)600多個縣,
發表2個根瘤菌新屬和40多個新種,
保藏近2萬株根瘤菌,
建成世界上
最大的根瘤菌種資源庫和數據庫。
她一手創立的
“中國農大根瘤菌研究中心”
成為我國現代根瘤菌分類學的開拓者,
引領我國的根瘤菌分類研究
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陳文新院士逝世的噩耗傳來,
武漢大學、中國農業大學
接連發文悼念↓


武大校徽上的毛體字
是寫給陳文新的
據湖北日報報道,
陳文新的父親陳昌,
與毛澤東、蔡和森
同為湖南第一師范學生,
此后多有來往。
1930年2月,
陳昌與楊開慧之兄楊開明
一起犧牲于長沙瀏陽門外。
1951年春,
陳文新回老家團聚時,
母親告訴了她一家與毛澤東的交往。
回到珞珈山,
陳文新懷著崇敬又興奮的心情
給毛澤東寫了兩封信。
一封是代母親毛秉琴寫的,
講家里近況,轉達母親問候;
另一封是自己寫的,
主要匯報學習情況。

1951年,毛澤東給陳文新的來信(來源:中國科學報)
當年5月初,中南海回信了。
陳文新驚喜萬分,打開信紙,
毛主席灑脫的手跡躍然眼前:
“文新同志,
你的信和你母親的信都收到了,
很高興。
希望你們姊妹們努力學習和工作,
繼承你父親的遺志,
為人民國家的建設服務。
問候你的母親。祝進步!
毛澤東”。

毛澤東親筆寫的信封
珞珈山青年學子
爭相閱讀了這封復信。
武漢大學還將信封上
“武漢大學”4個毛體字
作校徽使用至今。

武漢大學校徽
一輩子從事農業科技的精神動力
1954年,
正在北京留蘇研究生預備班學習的
陳文新被邀請到毛主席家做客,
他們進行了一次
主題是農業生產的深入談話。
毛主席說:
“要增產,不研究土壤怎么行呢?
應該有更多的人學農。”
當談到土壤改良時,
他說:“我們農民才幾畝地,
都拿去種草,吃什么呀?
我們又沒有什么畜牧業,
種的草拿去干什么?”
簡單的話語讓陳文新懂得了
脫離中國國情照搬蘇聯是不行的,
理論必須聯系實際。
毛主席還給她上了根瘤菌的第一課。

這次談話不久,
陳文新前往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
學習土壤微生物學,
成為研究生物固氮的費德羅夫博士的
首位中國研究生。

1954年,陳文新在蘇聯季米里亞捷夫農學院與導師費德洛夫(左三)及其他研究生在一起
陳文新說,
毛主席重視農業,
希望農民過上好日子,
“這是我一輩子
從事農業科技的精神動力”。
幾十年如一日
奮戰在農業科研第一線
1959年初,陳文新回國,
被分配到北京農業大學。
受毛主席鼓勵,
她幾十年如一日地
奮戰在農業科研第一線。
2001年,她當選為中科院院士。
陳文新的科研成果
主要體現在根瘤菌方面:
她完成了全國根瘤菌資源調查,
建立了國際上最大的根瘤菌資源庫,
率先在中國建立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
細菌分子分類實驗室等等。

1980年,陳文新去新疆采集根瘤菌樣本
新世紀以來,
陳文新積極組織力量
進行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體系機理研究
和應用基礎研究,
多次向黨中央、國務院建議:
充分利用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
優化我國農牧業種植系統,
以減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性狀、
減少環境污染,
保障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陳文新用半生的勤謹研究,
帶領中國根瘤菌分類研究進入了新時代,
她曾說:“我過去做的是基礎工作,
理論要為實踐服務,
我不能讓那么多株菌老死在庫里……
希望為減少氮肥使用、
改良土壤、改善生態環境和
農、林、牧業持續發展盡一份力量。”

今年共和國已痛失26位院士
噩耗相繼傳來!
就在前幾天,
張涵信、李正名、葉可明
三位院士也永遠離開了我們。

據澎湃新聞統計,
今年已有26位兩院院士逝世。





他們獻身科研,
嘔心瀝血,
這些“國之脊梁”,
值得我們銘記。
痛別大師!
中國青年報(ID:zqbcyol 整理:陳茜)綜合@中科院之聲 、武漢大學、湖北日報、荊楚網、中國科協、澎湃新聞、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