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區團建(能在郊區買地建房子嗎)
文 | 張永群
“#團建等于變相加班嗎#”,這個話題這兩天在互聯網上被廣泛討論。為什么職場人總是聞“團建”色變?其實這個話題本身就談到了問題的癥結:“團建”與“變相加班”被放到了天平的兩端,無論相不相等,在人們的意識里,“團建”已經可以與“加班”相提并論了。

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出在時間安排上。很多公司將團建安排在周末,要么是“兩天一夜”,要么就是一大早便要在公司集合,時間甚至比上班打卡還要早得多。在年輕人高喊著“躺平”的今天,占用休息時間本身就是最大的槽點。更“致命”的是,在有些公司,不去團建還要專門請假,假一請不要緊,此前辛辛苦苦打卡的“全勤”可能就保不住了。
團建的方式和內容也是網友熱議的重點。爬山、睡通鋪、吃自熱米飯或是自帶食材燒烤,這是很多公司郊區團建的標配。還有不少公司選擇野外拉練、拓展訓練,一個個活動項目被戴上“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等帽子,變成了對內在品質的考核,甚至升級為野外“KPI”。網友們形容,一把年紀還要高喊著“我行”“我能”,強行才藝展示,簡直是“大型尷尬現場”。

團隊建設作為公司一項人力管理的手段,是通過辦公環境之外的活動,讓員工們認識到領導與同事們生活中的一面,產生更多的情感交流,從而增強歸屬感和凝聚力,而不是將團建異化為另一個職場,這樣只能導致員工精神和身體的雙重疲憊。
作為一個職場人,誰不想要擰成一股繩的團隊、和諧融洽的氛圍?人們討厭的并不是團隊建設本身,而是一項項打著“團建”旗號、講著空話套話、占用休息時間,又起不到相應作用的活動。
員工和公司簽了合同,兩者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連結。員工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很大程度上來自公司對分工的明確執行,對法律的遵守,對員工勞動權益的保障和人格的尊重。最簡單的,上班提高效率,下班好好休息,按時發工資,這樣的日常就是員工安全感的來源。不給員工增加額外負擔的積極輕松的團建活動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但是如果是為了團建而強行團建,還不如直接發個紅包,讓大家周末好好休息。

員工和公司之間并非是絕對的附屬關系,而更多的是一種共生和互相成就。一些評論中說的,“團建后離職”,其實也是人們隨著自主意識的增強,去追求雙贏的工作環境的體現。這次對“團建”的集體吐槽,是一場職場人的主動表達。對于企業來講,人文關懷是一堂必修課,無論是團建、年會,還是企業文化建設,都不能只學形式,而忽視內涵。
然而內心的認同需要日復一日的積累,沒了日常中的“各安其位”,再多的團建也只是舍本逐末。
內容:光明時評
圖片: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