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興島拓展培訓(長興島拓展基地)
四十五年前,在毗鄰東海、依傍長江的長興島上,兩幢磚混結構的二層樓房拔地而起,一所名叫長明中學的學校誕生了。從此,她蹣跚起步,踏上了漫長又艱辛的征程。

四十五載春華秋實,磨礪耕耘,立德育人;四十五載風雨兼程,桃李滿枝,碩果飄香。時光飛快流逝,轉眼間,長明中學迎來了四十五歲生日,她淡妝濃抹、光彩照人,以嶄新的姿態,迎接新老朋友的到來。?
四十五載風雨路
師生攜手渡難關?
走進長明中學,嶄新的教學樓高高聳立,寬敞明亮的教室里,一群朝氣蓬勃的同學正在知識的海洋里遨游;現代化的操場上,同學們恣意奔跑,揮灑汗水。“變化真太大了。”近日,一位老校友故地重游,感慨萬分。看著熟悉又陌生的校園,一時間萬般思緒涌上心頭。
“45年前,那時候教學樓、宿舍樓都很簡陋,泥濘的泥土隨處可見。雖然校園簡單樸素,但并不影響我們學習的熱情,大家一門心思都撲在讀書上。”回憶起那時的情景,該校友一臉的懷念。
據悉,這所創辦于1976年的學校,經歷了從樓房到現代化校舍的變遷,從隸屬寶山到崇明的區域變更,走過了初中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創辦、三校合并、義務教育聯辦職業教育等時期的艱辛歷程,從一個在同類學校排名墊底的海島農村學校,發展到現在20個教學班、656名學生、85名教職工,占地面積43畝,并獲得多項市、區榮譽的優質中學。

這是歷屆師生努力付出、拼搏奉獻的結果。1976年進入學校,擔任語文老師的仇志云至今都還記得全校師生熱火朝天學習、勞動的場景。
因教學設施簡陋,無法滿足學習要求,全校師生擼起袖子,拿起鐵鏟,一起擴校建校整頓校容;學校轉型成職校,缺乏專業老師時,校長四處尋覓聘請專業技術員;老師欠缺技術知識,就到農科站求教,還翻山越嶺去外地農校、果園取經;因地處偏僻海島,招生、就業推薦困難,學校領導、老師們就在寒暑假,親自帶著資料,跑遍寶山區各鄉鎮學校宣傳……正是長明中學一代又一代師生的無私奉獻,才有了長明中學如今的面貌和發展。?
因地制宜謀發展
風勁帆滿圖新志?
“以前學校里種了橘樹,讓我們學習嫁接、剪枝等技術。”一位園藝專業的校友說。40年前,為服務長興及橫沙經濟社會發展,學校開始轉型成職校,開設了園藝、農藝、財會等專業,培養了數以萬計的應用技術人才。從2001年開始,學校逐漸從職業教育轉向初中義務教育階段。隨著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如何開展教學,將學生培養成怎樣的人成了學校探索的問題。
2003年上半年起,江南造船集團開始整體搬遷落戶至長興,給當地經濟、就業、教育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長明中學因地制宜,緊緊依托江南造船的特殊資源,逐步打造以“舵手文化”為引領的教育內涵,為學生發展之路指明了方向。“我們希望學生發展成具有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人,成為把準人生方向、劈風斬浪、勇往直前的小舵手。”校長王思偉說。

“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舵手,只有把好舵盤,才能掌握航向,到達彼岸。”對于學生而言,汲取的知識就是他們的“舵盤”,因此,學校除了教授基礎性課程,還構建了拓展型課程、探究型課程等為核心的舵盤課程,開發了“中國結藝、剪紙、3D打印、電子科技制作”等幾十門校本課程。同時,開設船模、籃球、太極推手等社團。其中,關于船模課程和社團,學校邀請江南造船集團工程師,定期到校授課、指導,開展船模制作實踐與研究,逐步將船模打造成學校特色項目。另外,學校將“舵手文化”滲透到各項德育活動中,讓學生陶冶情操、規范行為,逐步提高人文素養和道德修養,進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有趣多樣的課程安排,都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注入了活力。學生們在運動會上奮力拼搏、藝術節上各顯神通、學術競賽上屢獲佳績……近年來,學校在上海市航海模型錦標賽、上海市模型節、全國青少年航海模型錦標賽等賽事中,斬獲各類獎項100項之多,同時還成為上海市太極推手推廣基地、全國籃球特色學校。

2018屆畢業生趙亦航就曾在全國、市級競賽中斬獲多項榮譽。他從七年級上探究課接觸到航海模型開始,便一頭扎了進去。從此,他的生活離不開船模。在選擇高中時,趙亦航填寫了航模科技強校——吳淞中學,他也如愿以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繼續追尋他的夢想。“學校的課程讓我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找到了自己的興趣所在。”

不止是課程的變化,近年來,學校還深化課堂教學改革,將課堂教學從被動變為主動,打造以學生主動探究為主的舵手課堂。近三年來,學生的成績不斷提高,初三中考合格率連年保持在95%以上,普高達線率保持在70—80%之間。?
因材而篤培師資
直掛云帆濟滄海?
四十五年間,學校涌現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老師,他們誨人不倦、薪火相傳,為學校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他們中有些人來自外地,當年坐船、乘公交車,幾經輾轉才來到長興島。后來,他們扎根海島,堅守教壇二三十載,一心一意為學生服務。還有些老師原來就是長明中學的學生,他們在校時受到老師的影響,長大后也成了一名人民教師,回到家鄉引領莘莘學子成就夢想,真正詮釋了那句話“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近年來,隨著一批年輕教師的加入,長明中學的師資隊伍不斷壯大。面對年輕教師需要成長、變強,成熟教師需要發展、提升的難題,學校制定了“讓每一個教師都成功”的人才成長策略。學校為新教師選配成熟教師、骨干教師為師傅,結成對子助力成長;緊抓強校工程的契機,為青年教師與區級教學專家、浦東模范中學骨干教師搭建師徒結對平臺,高標準、高起點助力發展;為積極要求上進的教師搭建學歷提升、專業拓展、跨專業發展的機會;建立“周周聽、月月評”三類課堂(基礎學科課堂、拓展學科課堂、主題教育課堂),為教師們同伴互助、交流展示、改進提高創建了豐富的舞臺……

在“周周聽、月月評”的工作機制下,青年教師王強聆聽了二十多位教師的優秀課堂展示,學習到許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他表示今后會多多借鑒,提高課堂質量,提升專業素養;在設計探究類校本時,一些青年教師因從未涉及過此類項目,無從下手,感到迷惘。在課程組長陳娟的帶領下,他們不斷完善、反復修改、共同探討,最終完成了校本的編寫。

在人才成長戰略的扎實推進下,長明中學打造出了一支愛崗敬業、師德高尚、業務能力精良的隊伍。其中,多名教師在各種市區級的評比中獲獎。青年教師王皓民榮獲上海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比賽一等獎。王皓民和李雪玲老師分別在2018、2019年“一師一優課”評比中獲得部級優課。2020年,施琴和安琪老師分別被評為崇明區“十佳教學之星”和“十佳教學之星”提名獎。2021年,張坤、李雪玲等四位老師被評為崇明區第七輪骨干教師標兵稱號。教師的科研成果獲獎和發表達到53項之多。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著眼未來,長明中學將繼續圍繞“教育生態”改革實踐和“舵手文化”特色創建,力爭在課堂教學、教育科研、特色創建等領域實現提升和飛躍,創建海島新優質學校,將每一個學生都培養成優秀的舵手,在知識的海洋中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記者:范立
編輯:顧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