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人單位團建(10人部門小活動有哪些)
記者 | 徐詩琪
編輯 |
低代碼/無代碼概念火了幾年,不僅巨頭阿里視之為重要戰略,許多初創公司也試圖搶占機會。
所謂低代碼工具,是指開發應用時使用更少代碼,甚至沒有代碼,用戶通過可視化的拖、拉、拽圖形界面,就能完成一款產品——可以是一個簡單的社區疫情信息統計表,也可以是更復雜的客戶管理CRM系統。
在一眾產品中,簡道云是較為特殊的存在。該公司于2015年上線,屬于早期玩家,但至今沒有融資,這和其所屬公司帆軟的態度有關——帆軟是一家年收入超11億元的BI廠商,內部曾定下了“永不上市,利潤共享”的準則。
帆軟CEO陳炎曾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簡道云的成功有運氣成分,是公司嘗試從本地傳統部署轉向SaaS時,正好迎合市場需求的案例。
如今帆軟孵化出的簡道云也成為年收入超億元的產品。據披露,簡道云2021年營收超1億元,付費客戶數量超一萬家。
但近期一些低代碼廠商停服的消息,似乎給行業澆了一盆冷水——賽道已經進入“淘汰賽”階段。對此,簡道云是如何從不到10人的團隊成長至今?又如何在不融資的情況下應對愈發激烈的市場競爭?界面新聞近日專訪了簡道云負責人單蘭杰,他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誕生:確實有運氣成分
界面新聞:帆軟是一家比較傳統的軟件公司,最初為什么決定做SaaS?
單蘭杰:當時的想法其實非常簡單。帆軟的主營業務是報表軟件,賣給中大型企業里的IT部門,需要一定的開發能力才能把帆軟產品給用起來。但有些中小企業是沒有IT部門的,它們也存在數據管理的需求,這些需求應該通過什么方式來滿足呢?我們就立了這個項目。
最開始團隊不超過10個人,可能就三四個研發,一兩個產品交互,所以成本也不高。產品功能很簡單,就是一個表單和一個報表,可以實現簡單的數據收集、展示。
界面新聞:最早的用戶怎么來的?
單蘭杰:2013、2014年那陣子有很多辦公協同工具,worktile、teambition之類的,正好釘釘也開始發力,有了許多企業用戶,他們做了一定的用戶教育。
2015年4月簡道云上線,前期幾個月找到種子用戶,也攢了幾百家,年底11月左右和釘釘做了對接,就拿到了很多企業用戶。我記得那時候光在釘釘上就有十幾個群,每個群都是千人規模。我們入駐得早,在釘釘上幾乎沒有同類產品,算是抓住了一波紅利。
界面新聞:成立之初,簡道云在帆軟內部是什么定位?有沒有給你們定目標?
單蘭杰:其實沒有,當時更關注的是產品能否解決用戶需求,有多少用戶能把產品真正用起來。最早上線的時候,公司只定了兩個底線:一個是不能虧太多;一個是不能用帆軟來給簡道云背書,這就意味著我們借不到帆軟的資源,只能自己探索。
我2013年來公司實習,2014年畢業,年底這個項目就立項了。團隊人少,沒有“帶團隊”一說,都在做事,對于我來說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團隊的人也都很年輕,大部分和我一樣剛畢業,所以成本非常低。
而且公司放手讓我們干,只是確定幾個底線。至于產品怎么發展、一年要賺多少錢、怎么和傳統業務做融合,都沒有怎么限制。(帆軟)公司那時也還比較小,敢做嘗試,如果是現在去做,成本就很高了。
商業化之路:兩年打磨期,現在最關注健康、可持續增長
界面新聞:簡道云早期是免費模式,如何開始商業化的?
單蘭杰:2017年剛開始商業化的時候,簡道云團隊沒有一個銷售,當年就有上千家企業客戶靜默下單,一年營收就有500多萬,差不多覆蓋了當年的支出,所以2017年我們基本實現了盈虧平衡。
后來發現很多新用戶在使用過程中并不能充分的利用簡道云的價值,我們花費了很多精力做出的功能,很多用戶并不知道能用在什么地方解決什么問題,所以才組建了銷售團隊和客戶成功團隊。
界面新聞:兩年做免費嘗試并不常見,現在很多低代碼產品在創業初期就規劃好了商業化路徑,也拿了很多融資。
單蘭杰:因為早期我們也不知道產品要做成什么樣,所以需要慢慢嘗試、打磨產品,這個時間比較長。市面上也有產品一開始就定位清晰,要做什么樣的服務、吸引什么人群、這些人群每天能貢獻多少錢,很早就需要去驗證這些事,驗證清楚了才能拿到投資,和我們出發點可能不太一樣。
界面新聞:到2021年簡道云銷售額已經突破1億了,增長很快,你們內部怎么看自己的商業化能力?
單蘭杰:我們一直追求的是健康、可持續的增長。具體到指標,就是保證健康客戶數的增長,以及合理的利潤,這樣才能有持續的產研投入。還有一塊,我們員工收入也要增長,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這樣才能吸引到更多優秀的人來為產品創造價值。
界面新聞:怎么定義“健康客戶”?
單蘭杰:這和用戶行為相關,比如一個月要登陸多少次,登陸以后這個企業每個月至少提交多少條數據,基于這些行為數據,匯總成一個指標——“健康分”,我們把健康分高于某個分數的客戶定義為健康客戶。這種健康客戶目前占到80%左右。
界面新聞:六年里營收從500萬到1億,簡道云的增長速度是比帆軟快的。現在對于帆軟說,簡道云是什么角色?
單蘭杰:帆軟收入大頭來自于本地化+買斷式的商業模式,這是帆軟“傳統”的一面。而簡道云是公有云+訂閱式的,是新的模式。最近公司也在嘗試訂閱式的轉型,同時孵化新的SaaS產品,簡道云屬于賽道的先鋒吧,為大家探探路。
“低代碼”迷思:我還找不到另一個合適的詞
界面新聞:簡道云誕生之初“低代碼”的概念還沒有風行,現在怎么看低代碼?
單蘭杰:它不是一個新名詞,在Excel問世的時候就已經有這個概念了,但放到現在我認為有一定誤導性。比如“既然叫低代碼,是不是必須有一定編程基礎才能用,這個產品是不是只降低了代碼量?”雖說有一些低代碼產品的確是面向IT人員的,但我們不太一樣,絕大部分用戶都是最終的業務人員,他們并沒有編程基礎,只了解自己的業務流程該怎么走,這些人就是我們的核心用戶。
2014年那時我們也想不清楚該怎么定義(這個產品),最開始就叫表單工具,后來叫數據管理平臺,聽起來很玄很模糊。到2019年低代碼市場火了,發現這東西和我們做的很類似,但低代碼還是有誤導性,所以我們就叫零代碼,不需要代碼。
其實現在我覺得叫零代碼還是有問題,因為還有“代碼”兩個字,最好是不要有代碼。用什么詞最好,我沒有想出來,要大家一起想。
界面新聞:目前市場對低代碼產品的認知是怎樣的?
單蘭杰:有兩個極端,一是排斥,聽到“代碼”就覺得很復雜;一個是夸大了低代碼產品的價值,認為公司所有需求都能通過它滿足,這是很難的。我覺得還需要很多廠商一起來做用戶教育。
疫情給我們帶來一定幫助,提升了企業數字化的意識和能力。例如有很多傳統企業原先用紙質辦公,他們很難適應線上辦公環境,現在也開始通過數字化工具構建線上能力。
現在很多大客戶對簡道云的用法是,把它看作企業里的一個能力,開放給前方的業務人員,而不是用在一個場景或需求上。可以通過培訓業務人員,或者通過ITBP的方式去落地,類似于HRBP的使用方式。一個需求,以前通過定制開發可能需要三個月完成,現在一星期就能搞定。
界面新聞:但現實是很多企業有意識做數字化,卻不知道怎么做、從哪里開始。
單蘭杰:剛才提到的許多企業逐漸將簡道云作為數字化能力的建設工具,我們把這種模式總結為企業的“全民開發“,這也正是簡道云接下來的重點方向。常見的問題是,企業對于數字化轉型的認知和理解不足,高層喊口號,基層不落實。
簡道云不僅僅是希望作為一個應用搭建平臺,我們更期望和這些企業一起企業將簡道云作為企業組織能力的一部分,讓企業業務人員也具備部分IT的能力,在規則制定、人才培養和業務融合方面都做出行動。
界面新聞:大廠和創業公司都在做低代碼產品,簡道云也和釘釘、華為等平臺有合作,怎么看競爭和合作?
單蘭杰:釘釘是目前對低代碼賽道最重視的,簡道云的定位很簡單,就是釘釘平臺里一個isv第三方應用。我們的合作就是遵循開放平臺政策,在平臺上曝光,獲得一些商機,平臺對交易流水有一部分抽成。和華為云、飛書、企業微信等也一直保持合作。
各個生態(釘釘、飛書等平臺)里,低代碼產品的確很多,可能未來還會有產品被淘汰,因為在生態內做得好需要有一定積累,對方才會有資源傾斜。
界面新聞:最近有友商停服了,行業里有人認為這給外界不好的印象,似乎“這個賽道做不下去了”。你怎么看?
單蘭杰:確實這類產品還是有些超前,不管是獲客還是產生營收,都有難度,所以賣掉可能也是一個不錯的方式。
界面新聞:那為什么簡道云不融資?
單蘭杰:之前說過,我們追求健康客戶數、利潤還有員工收入的增長,這幾個方面,其實不融資也能做得很好。另外確實不知道融資以后拿這個錢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