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100人團建(廣州適合60人的團建活動)
【藝境觀象】
光明日報記者 田 呢
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的前身雕塑系,是廣州美術學院1953年建校以來歷史最悠久的院系之一,教師團隊名師大家輩出,涌現了潘鶴、關偉顯、鄭覲、曹崇恩、李漢儀、梁明誠、黎明等知名雕塑家,創作了《艱苦歲月》《大刀進行曲》《開荒牛》《廣州解放紀念碑》《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等寫照時代、雕塑歷史的經典作品。
2018年,以黎明教授為負責人的雕塑專業教師團隊,被教育部認定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不僅實現了廣州美術學院國家級教師團隊零的突破,更成為全國唯一獲此殊榮的美術類專業教師團隊。
今年正值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廣州美術學院特將該團隊成果于近日進京展示,以展現廣美雕塑專業教師團隊弘揚黃大年精神,在教學、科研、社會服務領域中雕心塑魂、以文化人的探索和成果,在對團隊過往輝煌歷史進行總結的同時,對未來發展路徑與方向進行探索。
雕塑《艱苦歲月》作為革命歷史題材的經典之作,激勵了新中國幾代人的成長,自1988年入選小學語文課本,更成為無數中國人的集體記憶;2015年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上的浮雕圖案,正是創作于40年前的雕塑《大刀進行曲》中的形象,鼓舞著民族斗志,弘揚著民族團結精神;20世紀80年代初誕生的雕塑《開荒牛》以埋頭向前、四蹄奮力的“開荒牛”形象,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精神象征;2009年《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在長沙橘子洲頭落成,已然成為新時代的“紅色地標”。
參展的25件極具代表性的雕塑作品中,既有老一輩名師大家的經典之作,也有作為團隊中流砥柱的中年教師創作的具有廣泛社會影響力的力作,還有青年才俊銳意探索的佳作。近年來由中青年教師參與設計與創作的延安新城、廣東公安英雄廣場公共藝術項目,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專業實踐創作與教學;《天眼》《江岸三村》等作品運用綜合材料、動能裝置、影像裝置等技術媒介,體現出創作者對時代和生活多維度的思考與探知。幾代廣美雕塑人以雕塑為共同媒介,穿越時空展開的世紀對話,體現著團隊代際傳承的優良傳統。
除了參展作品,文獻展區以“傳道授業”“守正創新”“時代先鋒”三個主題板塊,展出了團隊自成立以來教學科研成果的圖片、影像與實物文獻資料,生動而立體地展示了團隊在近70年的發展歷程中教書育人、潛心治學的真實寫照與時代縮影。
以潘鶴和梁明誠為學術旗幟,團隊在黎明的帶領下,三代雕塑人匠心傳承,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雙區驅動”的歷史機遇,深耕細作、創新進取,在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培養了一批在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雕塑家和藝術創意人才,創作了諸多點亮時代精神的藝術精品,既繼承了中國傳統雕塑創作的優良傳統,又在科研教學中豐富了獨具嶺南風格的雕塑形式與內涵,成為中國雕塑教育與創作的一面高揚的藝術旗幟,為中國城市文化建設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貢獻了力量。特別是隨著一批批青年才俊作為新銳力量加入團隊,他們在堅守傳統的同時對雕塑創作的思想內涵、語言形式、媒材介質展開了更為多元的探索。
正如黎明所說,今年9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代表的回信,是對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最大的鼓舞與鞭策,也為團隊指明了再出發的方向。“得益于學習、傳承和發揚前輩名家的經典作品和精神,我們才有今天的成績。”黎明表示,“相信這個團隊會像前輩們那樣,將關注時代、折射時代的精神融于作品之中,以藝術家的智慧、以教書匠的良知、以教育者的神圣職責,出好作品,做好老師,擔好責任。”
毛澤東青年藝術雕塑(雕塑)黎明
艱苦歲月(雕塑)潘鶴
大刀進行曲(雕塑)潘鶴、梁明誠
老槳(雕塑)陳克
天眼(雕塑)占研
亮麗的風景線(雕塑)呂學晶
《光明日報》( 2021年12月12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