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虎門適合團建的地方(團建加速員工離職)
卷起褲腿,穿上雨靴,梁立鋒全副武裝好,如果不是露出一副黑框眼鏡,以及略微帶點口音的“港普”,他已經和江門市赤坎鎮的村民們無異樣。一陣春風拂過,面前的300畝水稻蕩起綠波。等水稻收割后,田里會種上蔬菜,同另外200畝蔬菜基地連成一片,加起來有兩個深圳機場那么大。到那時,梁立鋒的“魚菜共生”基地便完成擴容,可年產8000噸供港澳蔬菜。梁立鋒的合伙人還有羅偉特和譚慧敏,三人都是“90后”,來自香港,分別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樹仁大學。大學時并非主修農業,但6年前決心來到廣東省江門市發展,他們卻當起了職業農民,一步一步將夢想照進現實。
△ 廣東天菜農業有限公司三位聯合創始人,最左邊的是梁立鋒。圖/中新網
從香港到江門“魚菜共生”,就是把魚池里的肥水經過過濾、生物分解、酸堿調控、細菌轉化等處理后,用于蔬菜種植。第一次接觸到這項現代農業生產的前沿技術,梁立鋒讀大二,“當時參加學校天臺農場有機種植的興趣班,在天臺上種菜,種的菜千奇百怪,長得也非常丑。我和羅偉特、譚慧敏是香島中學的同學,就叫他們來幫忙,人一多,天臺就被打理得很漂亮,也很有趣。”“如果套用‘魚菜共生’模式實現量產蔬菜,既能滿足生活需求,也能帶來效益。我們就想要不做個實驗,看看怎樣把這個事情變成量產的項目來做。”這3個還未踏出校門的年輕人躊躇滿志。但在天臺上做實驗,弄得學校又臟又亂,“老師說不如你們再找一個地方繼續做研發。”香港寸土寸金,找到一個能夠完成研發、量產的基地,梁立鋒三人費了不少力氣,最終還是落空。“后來就想,內地是不是也行?我們首選了廣東,這里不僅和香港地緣相近、語言相通,而且地緣更廣闊,機會多。”理順思路后,他們把想法做成計劃書,給好幾個地方的農業局、人社局打電話,包括深圳、中山、惠州、佛山和江門。在梁立鋒的媽媽看來,這是一種笨方法,“人家為什么要相信你們?”“沒想到有兩個地方真的愿意收留我們,一個是中山,一個是江門。”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梁立鋒興奮中又略帶調侃地說,“江門免費提供一個200平方米的空置大棚讓我們做實驗,還帶一個幾十平方米的宿舍。”江門是廣東省農業大市、珠三角地區最大的“菜籃子”。這座溫室大棚位于市中心55公里開外的開平市蒼城鎮,坐落在江門規模最大的國家級農業基地——廣東江門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內。幾個沒有經驗只有新鮮點子的年輕人認為,沒有哪個地方比這里更合適,大學畢業后他們便正式進駐基地。沒有港商的闊綽,創業基金就是三人積攢的不到一萬元的壓歲錢。“2016年7月,基地又幫我們申請了5萬塊的‘市場機動基金’,在添置實驗用的器材和物料、更新系統設備上,這筆錢起了很大作用。”梁立鋒對此很感恩。一切就緒,三人的分工也明確起來:梁立鋒負責系統的設計、搭建和運作,做過生物課代表的羅偉特負責蔬菜種植,譚慧敏作為唯一的女性成員便負責養魚和微生物研究。“從來沒有養過魚,剛開始其實連一棵蔬菜都種不出來,所有東西都是從零開始的。”梁立鋒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說,3個人都是半路出家,所有環節要靠實驗才能找到答案。“就是不停試錯。當我們的項目被列入江門扶持農村和農業建設項目之后,園區還專門派來兩名技術人員作指導。”那段時間,梁立鋒平均兩個月回一次香港,“從香港再回來就一頭扎進大山里”。他還記得,畢業到江門時剛好是夏天六七月份,大棚里氣溫三十六七度再正常不過,“衣服越脫越少,好像穿泳褲最方便,因為不用洗衣服,后來被曬破皮,只能又把全身裹起來。”難熬的是夜晚,“村子里沒有路燈,蚊帳要蓋雙層,我們三個就躲在宿舍里看韓劇。”梁立鋒的媽媽和姐姐一度以為他進了傳銷組織,專門跑來“解救”,梁立鋒哭笑不得。一路走來“打怪升級”系統運行后,第一批蔬菜被成功培育出來,不過梁立鋒他們發現,青菜發白發黃,經過園區里的專家指導后才明白,魚池養殖系統中缺乏青菜生長需要的鐵元素和鉀元素。如果補充,就要額外添加,“添加物有化學的和天然的兩種,而一旦添加化學物質,不僅魚兒會死掉,蔬菜也達不到有機標準。”試錯又一次開始。豬糞、殺魚后留下的廢角料,都曾是他們的實驗品,但無一成功。“后來我們發現,農村榨花生油產生的花生麩經過發酵后,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他們曾統計,經歷過諸如這樣的改進,團隊采集的水質資料超過了3300組,記錄種植蔬菜批次有2600多個,研發時間最終拉長至3年。梁立鋒清楚地記得,2017年8月末的一天,強臺風“天鴿”登陸珠三角地區。當時某個階段的實驗已經接近成功,最終在收獲前夜,大棚被夷為平地。三人互相看著對方說不出話,過了許久梁立鋒蹦出來一句:“我們是不是要回香港找工作了?”“我們真的就回到香港,休養了一個星期才緩過來。”園區很快注意到了他們的窘迫。“園區知道我們不容易,而且實驗對時間有要求,臺風過后,就立刻又給了我們兩個各20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實驗大棚。”梁立鋒感覺到了“滿血復活”。三人盤算,既然要重新開始,不如把之前討論過的要整改、突破的地方,在新的“魚菜共生”系統中一一實現。“臺風讓系統更新迭代,我們規避了以前有問題的環節,之后蔬菜也種得非常好。”梁立鋒特意提到,新系統建成那天剛好是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這讓他們覺得多了一種難以言說的力量。一棵蔬菜從種子到成熟,夏天需要30天左右,秋冬季要40天。“和普通種植方法相比,在時間上沒有太大區別,主要是種植技術和種植方式不一樣,我們的另一個特點是種植周期比較穩。”梁立鋒介紹說,目前嘗試了有200多個蔬菜品種,主打的有10多種,像生菜、小白菜、芥菜、菜心等。2019年,基地每年能產出500噸左右蔬菜。大/家/都/在/看
“錯換人生28年”案,判了!
美國制裁的惡果,不只藏在這些航線里......
真的辛苦了!這張照片,破防了
(來源:中國報道;作者:陳珂)
主編:劉倩
本期責編:陳冰然
標簽: 東莞虎門適合團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