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溝旅游圖(九寨溝旅游圖圖片)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九寨溝旅游圖,以及九寨溝旅游圖圖片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一點團建(www.www.mcdjvjrap.com)喔。
本文目錄一覽:
- 1、四川省九寨溝(Jiuzhaigou Valley in Sichuan Province)
- 2、給幾張九寨溝圖片(要介紹)
- 3、從西安到九寨溝的旅游路線示意圖手工畫
- 4、九寨溝景區游覽路線圖 九寨溝景區怎么坐車
四川省九寨溝(Jiuzhaigou Valley in Sichuan Province)
九寨溝位于高寒喀斯特山區,被批準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的主要依據是:獨特而密集的高山湖泊、大面積的鈣華瀑布和灘流,為“山與湖泊之奇觀”。原始森林密布,生物多樣性具有獨特的代表性,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達2576種。
由于地處高寒山區,交通極為不便,因而人類活動少,故而保存了近原始狀態的生態環境。但自從開辟為國家重點風景區之后,游客日增,已經超負荷,其環境亦已受到污染,失去當初的生態平衡。由于大片森林被砍伐,地下水位又下降,鈣華發生了砂化現象,鈣華瀑布已開始崩塌,并向源侵蝕。
1.遺產名稱(Name of Property)
九寨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Jiuzhaigou Valley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簡稱九寨溝。
2.地理位置(Geographical Location)
九寨溝面積720km2,外圍保護區600km2,位于東經103°54′,北緯33°10′,在南坪縣西40km處,為一南北走向,縱深50多公里的山溝,因溝內有9個藏族村寨而得名。
區內河流均屬于長江水系:有發源于弓杠嶺北側的嘉陵江二級支流白河,發源于雪山梁子的涪江及發源于弓杠嶺南側的岷江。
九寨溝-黃龍屬于高原溫帶—亞寒帶季風氣候區。垂直分帶特征明顯,海拔3400m以下為山地溫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5~12℃;海拔3400m以上為高原亞寒帶氣候,平均氣溫小于2.5℃。區內多數地方終年春秋相連。年降水量約550~800毫米,有高山濕潤寒冷,河谷干燥溫涼的特點。區內植被發育,森林覆蓋面積達35%~50%。垂直分布明顯,2800m以下為針闊葉混交林帶,2800~3800m為針葉林帶,3800~4200m為高山灌木叢草甸帶,4200m以上為基巖裸露的寒漠帶。
3.研究史及建立日期(History and Date of Establishment)
1978年國務院將九寨溝列為大熊貓保護區之一,1982年國務院審定為黃龍-九寨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92年批準將九寨溝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自然遺產)。
九寨溝古稱“翠海”。據南坪縣志記載,那里的海子“水光浮翠,倒映林嵐”。只因交通阻塞,極少有人問津。1966年森林工業局開進九寨溝,森林開始被砍伐,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九寨溝風光面臨危機。1983年九寨溝風景名勝區管理局成立,對九寨溝的保護及旅游事業的開發進行了規劃,在溝口西山上建起了直升飛機場。從此旅游者逐年猛增,地學考察旅游者也絡繹不絕。四川省地礦局成都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從1985年開始對其進行了專門的研究,所設置的地下水、地表水、湖泊淤積等動態監測網點至今仍在繼續監測。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成都地理研究所也在此設立了泥石流綜合研究站,對溝內滑坡、泥石流進行研究、監測和治理。上述工作為研究九寨溝自然景觀之形成、演化、開發、保護奠定了基礎。
4.描述(Description)
九寨溝呈由南向北的“Y”形溝。溝中有114個湖泊、17個瀑布、11段激流、5處鈣華灘流相串相連(圖15)。
圖15 九寨溝湖泊、瀑布分布圖
4.1 概況
九寨溝出露的地層從中泥盆世至中三疊世,主要為厚層白云質灰巖,其厚度可達3000~5000m。從構造上看,該區位于白馬弧形構造的西北翼。地層由于受到強烈的擠壓,形成了一系列西北傾向的倒轉褶皺。斷裂構造主要是北東或北西向的斷裂。自上新世以來,隨著青藏高原的強烈上升,斷塊之間發生垂直錯動。這就是本區地貌形成的地質構造背景特征。
九寨溝位于岷山山脈的北中段,相對高差1000~1500m,一般海拔2500~4500m。九寨溝溝口3085m,最高峰甘孜公蓋峰海拔4558m。區域雪線高度5000m左右,并有現代冰川發育。
四川九寨溝以獨特的鈣華、高原湖泊而舉世聞名。鈣華的物質資源來自石灰巖的巖溶作用,并經地表及地下水的作用和地形不斷抬升而形成。一系列水清如鏡的高原湖泊,因地表水及地下水流經石灰巖區,水中含泥沙極少。每個湖泊的面積不大,呈串珠狀排列,系受斷層的控制也與冰川作用有關。
4.2 地層及地質構造背景
九寨溝出露的地層為中泥盆統至中三疊統的海相碳酸鹽建造。主要為厚層的純灰巖、白云質灰巖、生物碎屑灰巖,總厚3000~5000m。在構造上本區處于白馬弧形構造的北西翼,地層被強烈擠壓為一系列北西走向的背斜和向斜。褶皺緊密,軸面陡立甚至倒轉,地層傾角多大于45°。被稱為寶鏡巖的巖壁即為一走向北西、傾角62°~69°的地層層面。區內主要為一系列的北西和北東向斷裂,它們組成了斷裂網絡,走向北北東,傾向北西或南東,傾角50°~60°;扎如溝-則查洼斷裂,走向北北東,傾向南東,傾角60°~70°;干孜公蓋-長海斷裂,走向北東,近于直立。這些斷裂多被北西向斷裂所錯斷。北西向斷裂為壓扭性斷裂,密度大,延伸不遠,一般走向北30°~50°西,傾向不定,傾角40°~80°。主要有長海-劍峰斷裂、長海堤-鷹爪洞斷裂、下季節海-五花海斷裂及鏡海-丹祖溝斷裂。
上新世以來,隨著青藏高原而強烈上升,斷裂網絡形成的斷塊之間的差異性抬升和水平錯移也明顯地表現出來。主要有:①沿北西、北東向斷裂產生南強北弱的抬升運動,形成南高北低的地形及溝內干鈣華臺(鷹爪洞北,高差80米)、高瀑布、諾日朗瀑布等南高北低的多級臺階;②沿北西向斷裂產生水平錯移,形成山脊、溝谷的迂回突轉。
構造以新構造運動為控制條件,并以相應的自然地理條件為影響因素,從上新世以來本區出現的主要外力地質作用是巖溶作用、侵蝕作用、冰川作用、寒凍風化作用及斜坡重力作用。但在整個地質歷史中它們作用的強弱及相互組合又隨時間和空間而變化:中新世至上新世初本區為巖溶夷平面(與現在高原為同一夷平面),巖溶作用占優勢(大巴山期)。上新世至更新世初隨著區域的強烈上升,夷平面解體,溝谷河流向斷裂轉移,發育成次成河谷。如樹正溝、日則溝即沿北東向的張扭性斷裂(寶鏡巖-日則-劍峰斷裂)發育,這時的主要外營力是巖溶作用和侵蝕作用(山原期)。第四紀以來差異性抬升運動加劇,區域地貌反差更趨增大,外營力類型增多,垂直分帶日益明顯,上部以冰川和寒凍作用為主,下部仍以巖溶和侵蝕作用為主(盆地期)。但是,隨著在地形反差的增大,斜坡重力作用也日趨強烈,它們對微地貌、自然景觀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在不同時期、不同內外營力的綜合作用下,本區地貌總的特征是:山高谷深、南高北低、垂直分帶明顯。3800m以上山體尖棱,多角峰、刃脊和冰斗等冰蝕地貌及牙峰、碎石錐等寒凍風化、堆積地貌,也殘留較多的圓形、橢圓形巖溶洞穴(大巴山期);山谷呈“U”形,多冰磧物及重力堆積物。3000m以下主要為河谷地段,溝谷呈“V”形,多干溝、溶斗、溶洞及沖積、洪積、重力堆積物。
4.3 湖泊的形成與發育
高山深谷及階梯狀谷底的形成為九寨溝多而密集的湖泊及疊瀑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外動力地質作用,特別是斜坡重力和高寒巖溶的繼續作用,加上氣候、植被等有關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形成了九寨溝的自然美景。這種自然景觀形成中最根本的,也是人們最關心的是湖泊的形成,即湖堤的形成、湖水的聚集。湖堤的形成模式(見圖16,依姜澤凡等,1991年):
圖16 九寨溝湖堤發育階段示意模式圖
4.3.1 湖堤雛形的形成
九寨溝湖堤雛形的形成有多種因素,但在每個湖堤的形成中總有一或兩種因素起最重要的作用,據四川地質礦產廳的報告大致可歸并為崩積、冰磧崩積、崩滑積、坡洪積等4種。
(1)崩積型 由于區內溝谷深切,斷裂成網,巖體切割成塊,使溝谷兩側卸荷裂隙發育,形成不穩定邊坡,一旦失穩即發生崩塌阻塞溝谷,形成湖堤雛形,如熊貓海、箭竹海等。
(2)冰磧崩積型 區內海拔3000m左右及3000m以上地區溝谷中有冰磧物殘留,特別是橫亙溝谷的多級終磧堤本身就是湖堤的雛形。長海、上季節海及五彩池正是在此基礎上形成的,但是這些湖堤表面均有大量的崩積物存在,說明后期的崩積作用對湖堤雛形的形成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3)崩滑積型 在重力作用下不穩定邊坡產生崩塌滑坡堵塞溝谷形成湖堤雛形。主要有諾日朗至鏡海一段湖堤及瀑布陡崖。諾日朗南側山頭巨大的弧形基巖滑坡凹面還清晰可辨。
(4)坡洪積型 由溝一側支溝的泥石流等坡洪積物向前推移而堵截溝床,形成湖堤雛形。區內主要有天鵝海、五花海和樹正群海等部分湖泊。
4.3.2 湖堤的充填
雛形湖堤形成后,溝中流水受阻,運動狀態改變,上游出現淤積,壩內出現滲流。在滲流中泥砂等細粒物質對壩堤有充填加固作用,滲流也有沖刷破壞作用。原來不太穩定的壩體被沖垮而消失,原來比較穩定的則可能被充填加固。
4.3.3 湖堤的固結
湖堤固結是高寒巖溶地質作用中的“沉積”作用在九寨溝的表現。和黃龍鈣華的形成作用相似,也存在溫度、壓力、生物及水動力等因素的影響。但對于這里普遍存在的低礦化度、低CO2氣體的水,影響最大的乃是生物和水動力效應。CaCO3在水流速度大、灌木叢生的淺灘、湖堤及瀑布陡崖面上析出,逐漸將它們固結增厚,形成鈣華灘流、鈣華湖堤及鈣華瀑布。
湖泊聚水最重要的是與區域地下水位密切相關。日則溝溝谷深切,溝底接近于區域地下水位,成為高寒巖溶地下水的主要排泄區,受到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充分補給。如長海受上游地表水補給,而長海又通過湖堤的滲漏補給五彩池、上季節海等,并通過北西向斷裂及沿斷裂及層間裂隙發育的溶隙、溶洞補給日則溝的箭竹海、熊貓海、五花海等,使該段地表水猛增,水質改變……活躍的地表水、地下水運動為九寨溝湖泊帶來了生機,為九寨溝的萬物帶來了生生不息。
九寨溝湖泊的消亡原因除區域性的抬升運動外,仍然是斜坡重力、高寒巖溶作用,以及侵蝕、堆積作用。在它們的作用下,鈣華產生化學溶蝕、重力垮塌,致使湖堤、瀑布后退、倒塌(諾日朗瀑布、珍珠灘瀑布前均可見此現象),湖泊、瀑布干涸(如干鈣華臺等),湖泊被淤積(蘆葦海等),以及湖泊被淹沒(雙龍海等)。因此,如何趨利避害,乃是我們地學工作者的當然使命。
4.4 高山、深谷、層湖、疊瀑景觀
位于高山深谷的九寨溝,自然景觀類型主要是湖泊、瀑布、鈣華沉積,其次還有森林、峰柱、絕壁、冰川地貌、洞穴及化石等。現將主要景觀按地理分布介紹如下(圖15)。
4.4.1 樹正溝
樹正溝為主溝,由羊洞入溝,路過寶鏡巖,上行6km即到達樹正溝的主要風景區。這里主要有盆景海、蘆葦海、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樹正群海、老虎海和犀牛海等30個小湖泊和火花海瀑布、樹正瀑布等。上下延綿近4km,首尾高差100多米。陡立的瀑布、傾斜的淺灘、向下游弧形凸出的湖堤,均為灰黃色鈣華所固結,表面長滿了柳、柏、松、杉、花草及苔蘚。
蘆葦海為淤積后的半沼澤湖泊,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底部有條帶狀、島狀的鈣華礁堤,透過湖水隱約可見過去的鈣華湖堤。群海中數犀牛海最大,長1023m,平均寬195m,平均深11.7m,水呈孔雀藍色。瀑布中數樹正瀑布最壯觀,它高11m,頂寬62m,陡崖成圓弧梯坎狀,形成多級瀑布。
4.4.2 日則溝
日則溝為九寨溝最重要的景區,從溝口諾日朗至上游的原始森林共長18km。其主要景點依次是諾日朗瀑布、鏡海、珍珠灘及珍珠灘瀑布、金玲海、五花海、高瀑布、熊貓海、箭竹海、天鵝海及原始森林等。諾日朗瀑布是區內最寬的瀑布,其寬度270m,高24.5m。瀑頂由數個梯湖構成,湖深達20m,已接近側溝底,故瀑頂好似一座單薄的鈣華高壩。湖水沿陡壁飛流直下。冬季巨大的冰幔、冰柱懸掛在陡壁之上。
九寨溝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莫過于珍珠灘和珍珠灘瀑布。珍珠灘為扇形鈣華灘,清澈的水流在樹干中穿行,在乳黃色波狀起伏的鈣華灘上流淌,浪花和水珠在100多米寬的灘面上此起彼落,好似珍珠飛撒。珍珠灘下緊接珍珠灘瀑布,陡坎仍由鈣華固結,前緣呈圓弧形(局部坍塌),長160多米,高21m。由珍珠灘飛撒而來的水珠匯成急流,沿鈣華陡崖飛瀉,發出隆隆吼聲。高瀑布是九寨溝落差最大的鈣華瀑布,瀑頂寬50m,三級跌水落差共為65m。此景區中湖泊以鏡海和五花海最具特色。鏡海位于諾日朗瀑布之上,深藍色的湖面平靜如鏡,山峰翠林在湖泊中再現,色彩艷美。特別是金秋十月,紅葉似火,顯得格外艷麗。五花海在高瀑布之下,湖底有巖溶水涌出,有鈣華粉末沉積,加上湖水深淺不同,湖底滋生的藻類和水草不同,湖面泛出五彩斑斕的色彩。日則溝景區除層湖疊瀑景觀外,南部高懸百米的懸泉,拔地而起的劍峰別具風采。
4.4.3 則查洼溝
此景區分布于諾日朗至長海的8km地段,景點有下季節海、上季節海、五彩池及長海。由于溝底較高,溝中長年無水,上下季節海僅雨季有水。長海是九寨溝中最高(海拔3103m)、最大的湖泊,長4349m,最寬處415m,最深處88.8m,湖水無出口,以潛流排向下游和鄰溝。夏季湖水清澈,冬季湖水凍結,冰厚達60cm。五彩池位于長海堤的洼坑之中,池水受長海水滲入補給,并有鈣華粉末沉淀。
5.對比及價值(Comparison and Value)
九寨溝的高寒巖溶景觀以世界罕見、造型奇特、色彩艷麗的鈣華灘流、鈣華瀑布、層湖疊瀑、五彩湖泊而聞名于世。九寨溝年平均氣溫為7.8℃,7月份均溫為17℃,年日照約1900小時,年平均風速1~2m/s左右。當一些地方“驕陽連毒暑”時,這里正是春意盎然。由于溝內氣候溫和,湖泊眾多,植物資源豐富,自然分布的原生植物約2576種,有白堊紀末、古新紀(第三紀初)的孑遺植物獨葉草、星葉草等,近30000hm2的原始森林和212種色彩斑斕的藻類植物。
九寨溝并非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和普遍意義的喀斯特遺產,與1988年列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土耳其巴木克爾泉華景觀一樣,是由深層水循環流出地表,釋放大量CO2導致水中CaCO3 的沉積,形成奇特的鈣華景觀。
完整的生態系統和優越的地質地貌環境,為各種野生動植物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棲居繁殖條件,成為它們的樂園。初步調查有脊椎動物170種(以哺乳類為主),鳥類141種。其中屬于國家一類保護的動物有大熊貓、牛羚、金絲猴。
九寨溝大面積的鈣華灘流、鈣華瀑布為代表重要的“正在進行的地質作用”(見評估標準第2條),并“具有特別自然美景”、“含有最好的自然現象形成物和面貌”(見第3條),為“代表重要自然地理面貌的突出模式”(iii條)。
說明
1988年6月及1998年8月作者曾先后到九寨溝及黃龍作短期考察,前后相隔10年之久,深感鈣華砂化(退化),鈣華瀑布向源侵蝕明顯,希望早日整治,以防進一步惡化。
給幾張九寨溝圖片(要介紹)
九寨溝簡介
九寨溝位于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是白水溝上游白河的支溝,以有九個藏族村寨(所以又稱何藥九寨)而得名。九寨溝海拔在2千米以上,遍布原始森林,溝內分布一百零八個湖泊。九寨溝有五花海、五彩池、樹正瀑布、諾日朗瀑布,風景絕佳,五彩繽紛,有“童話世界”之譽;并有大熊貓、金絲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貴動物。九寨溝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并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5月8日,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旅游景區經國家旅游局正式批準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
九寨溝藍天、白云、雪山、森林、盡融于瀑、河、灘、綴成一串串宛若從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鍋莊和古老而美麗的傳說,展現出藏羌人熱情強悍的民族風情。九寨溝,一個五彩斑斕、絢麗奇絕的瑤池玉盆,一個原始古樸、神奇夢幻的人間仙境,一個不見纖塵、自然純凈的“童話世界”!她以神妙奇幻的翠海、飛瀑、彩林、雪峰等無法盡覽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成為全國唯一擁有“世界自然遺產”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兩頂桂冠的圣地。 九寨溝以原始的生態環境,一塵不染的清新空氣和雪山、森林、湖泊組合成神妙、奇幻、幽美的自然風光,顯現“自然的美,美的自然”,被譽為“童話世界九寨溝的高峰”、彩林、翠海、疊瀑和藏情被稱為“五絕”。因其獨有的原始景觀,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被譽為“人間仙境”。
這里藏胞的語言、服飾和習俗,與四鄰的藏胞有著明顯的差異。據考證,他們的祖先原來生活在甘肅的瑪曲,屬阿尼卿山腳下的一個強悍的部落,隨松贊干布東征松州時留在了白水江畔。《唐書·吐蕃傳》中記載了唐初葉蕃東征時,松贊干布以勇悍善戰的河曲部為先鋒,一舉占領松州,后部分人馬被留在了弓杠嶺下。他們將原河曲的俄洛女神山的傳說及部落出生傳說均帶到了九寨溝內。九寨溝的色嫫山名及蛾洛色莫的傳說都源于河曲。位于四川西北部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境內,地處岷山山脈南段尕爾納峰北麓,是長江水系嘉陵江源頭一條支溝,海拔2000-4300米。九寨溝一年四季均可旅游,猶以秋季為最佳,過去人們都已為九寨溝的冬季不能旅游,但是隨著成都-九寨溝旅游公路的開通,才發現九寨溝冬季之美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自98年首推九寨溝冬之旅以來,一年比一年火爆,特別是春節期間,若不提前訂房,根本就不能保證旅游團隊的住房。
九寨溝已開樹正、日則、則查洼、扎如4條旅游風景線,長60余公里,景觀分布在樹正、諾日朗、劍巖、長海、扎如、天海六大景區,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十泉等水景為主要景點,與九寨十二峰聯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四季景色迷人。動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原始森林遍布,棲息著大熊貓等十多種稀有和珍貴野生動物。遠望高聳云天,加上藏家木樓、晾架經幡、棧橋、磨房、傳統習俗及神話傳說構成的人文景觀,被譽為“美麗的童話世界”。
九寨溝縱深40多公里,總面積6萬多公頃,三條主溝形成Y形分布,總長達60余公里。由于交通不便,這里幾乎成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僅有九個藏族村寨坐落在這片崇山峻嶺之中,九寨溝因此得名。這里保存著具有原始風貌的自然景色,有著自己的特殊景觀。據說,在世界別的地方已經很難見到。九寨溝既是自然保護區,又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被列入世界人類自然遺產名錄。
九寨溝以三溝一百一十八海為代表,包括五灘十二瀑,十流數十泉等水景為主景,與九寨十二峰聯合組成高山河谷自然景觀。景區面積62平方公里,現游覽區面積50平方公里。九寨溝景觀分布在成Y型的樹正、日則、則查洼3條主溝內,總長50余公里。主要有樹正景區,長75公里,有盆景灘、樹正群海、樹正瀑布、雙龍海、火花海、臥龍海等景點組成;日則溝景區,有諾日朗、珍珠灘、高瀑布三大瀑布,有鏡海、熊貓海、芳草海、天鵝海、劍巖、原始森林、懸泉、五花海等景點;則查洼溝景區,有長75公里的長海和五彩池等景點;扎如景區,有魔鬼巖、扎如寺等景點。
黃山歸來不看山,九寨歸來不看水”。九寨溝的精靈是水,湖、泉、瀑、溪、河、灘,連綴一體,飛動與靜謐結合,剛烈與溫柔相濟,千顏萬色,多姿多彩。高低錯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藍澄澈,水中倒映紅葉、綠樹、雪峰、藍天,一步一色,變幻無窮;水在樹間流,樹在水中長,花樹開在水中央。
九寨溝現已規劃的六個景區是:寶鏡巖景區 樹正景區 日則景區 劍巖景區 長海景區 扎如景區 九寨溝的森林2萬余公頃,在2000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品種有紅松、云杉、冷杉、赤樺、領春木、連香樹等。在這里的原始森林中,棲息著珍貴的大熊貓、白唇鹿、蘇門羚、扭角羚、毛冠鹿、金貓等動物。海子中野鴨成群,天鵝、鴛鴦也常來嬉戲,是我國著名的自然保護區之一。
從西安到九寨溝的旅游路線示意圖手工畫
駕車路線:全程約680.3公里
起點:西安市
1.西安市內駕車方案
1) 從起點向正西方向出發,沿西華門大街行駛30米,調頭進入西華門大街
2) 沿西華門大街行駛300米,進入北大街
3) 沿北大街行駛300米,過左側的金鐘大廈A座約160米后,直行進入北大街
4) 沿北大街行駛150米,在第2個出口,朝南大街/南門方向,左前方轉彎進入南大街
5) 沿南大街行駛660米,過左側的西北水電博水商務大廈,右前方轉彎進入南門盤道
6) 沿南門盤道行駛330米,右轉進入環城南路西段
7) 沿環城南路西段行駛1.9公里,稍向右轉進入環城南路
8) 沿環城南路行駛30米,左前方轉彎進入環城南路西段輔路
9) 沿環城南路西段輔路行駛300米,左轉進入太白北路
10) 沿太白北路行駛2.0公里,過太白立交,直行進入太白南路
11) 沿太白南路行駛4.8公里,朝西安繞城方向,稍向右轉上匝道
12) 沿匝道行駛1.1公里,直行進入西安繞城高速
13) 沿西安繞城高速行駛5.6公里,朝戶縣/漢中/成都/西三環方向,稍向右轉進入河池寨立交
2.沿河池寨立交行駛1.3公里,過河池寨立交,右前方轉彎進入京昆高速
3.沿京昆高速行駛431.2公里,朝青川/蘭州/G75方向,稍向右轉進入羅家溝互通橋
4.沿羅家溝互通橋行駛980米,直行進入蘭海高速
5.沿蘭海高速行駛57.8公里,在余家灣/姚渡/G212出口,稍向左轉上匝道
6.沿匝道行駛1.2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蘭渝線
7.沿蘭渝線行駛10.3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蘭渝線
8.沿蘭渝線行駛25.3公里,右前方轉彎進入蘭渝線
9.沿蘭渝線行駛74.8公里,直行進入X484
10.沿X484行駛31.3公里,直行進入S301
11.沿S301行駛26.0公里,右前方轉彎
12.九寨溝縣內駕車方案
1) 行駛90米,稍向右轉進入臨江路
2) 沿臨江路行駛2.2公里,左前方轉彎進入中街
3) 沿中街行駛320米,到達終點(在道路左側)
終點:九寨溝縣
九寨溝景區游覽路線圖 九寨溝景區怎么坐車
九寨溝風景區是一個自然景觀極佳九寨溝旅游圖的特色之地,在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最真摯九寨溝旅游圖的唯美畫面,九寨溝旅游圖你的全身心都得到極大的滿足,每一次呼吸都是那么充滿九寨溝旅游圖了力量和激情,下面給大家分享九寨溝游玩攻略。
1、大門口坐景交車,團隊盡量爭取坐一輛車,因為第一輛車和第二輛車到達的終點站可能會不同,要么長海,要么五花海.(此項聽從景區工作人員和導游安排);
2、九寨溝景區呈 Y字型,Y字左頂頭是長海,右邊頂頭目前只到五花海。交叉點就是諾日朗中轉站。大門口坐上車如果第一站到達的是五花海,(大門口-五花海18km),下車后過地下通道,游覽五花海,。之后原路返回五花海乘車點,乘車前往下一個景點-珍珠灘(五花海-珍珠灘1km,也可步行);
3、到達珍珠灘,下車后過馬路游覽,沿著木棧道向下步行游覽珍珠灘及珍珠灘瀑布,之后到達鏡海乘車站。(珍珠灘-鏡海乘車點1.5km);
4、在鏡海乘車站乘車到達諾日朗中心站(鏡海-諾日朗1.2km),到達諾日朗中心站先步行去看諾日朗瀑布(步行300米左右),之后返回諾日朗中心站,換乘景交車前往長海景點。(諾日朗-長海車行20分鐘);
5、到達長海,游覽冰雪童話世界的長海景點,之后在長海乘車前往諾日朗中心站換乘去五彩池的車前往五彩池景點參觀。(長海-諾日朗車行20分鐘);
6、諾日朗換乘景交車到達五彩池景點參觀,沿著木棧道一路向下游覽五彩池,之后到達五彩池乘車點,乘車返回諾日朗中心站;(諾日朗-五彩池800m)
7、在諾日朗中心站換乘景交車到達犀牛海下車(諾日朗-犀牛海4.5km),下車后沿棧道一路步行向下觀看犀牛海,老虎灘,樹正瀑布,公主海,九寨磨坊,樹正寨,在樹正寨乘車出景區,按自己的時間在景區門口集合,(犀牛海-樹正寨1.2km);
8、如果時間尚足,還有體力,可以在樹正寨步行向下1.5公里到達雙龍海和盆景灘參觀游覽,在盆景灘乘車出景區。
9、如果第一站到的是長海景點,按相同路線走就可以。
友情提示:
1、九寨溝景區內路面多為木棧道和石板路,路面濕滑,請小心走路;
2、冬季九寨溝濕冷,溫度零下,有雪,穿厚衣服;
3、每一個乘車點都有洗手間;
4、進九寨溝坐景交車要佩戴口罩;
5、在景區須在吸煙區吸煙,非吸煙區嚴禁吸煙;
6、照相或上洗手間保管好自己的隨身物品,不要遺落;
7、景交車為大循環式發車,下每輛車時帶走自己的隨身物品;
8、景區內只有諾日朗中心站有餐廳,可自由選擇自費用餐或自帶食物;
9、九寨溝景區可參觀景點最高海拔為3200米左右;
10、景區內每輛景交車上都配有工作人員,有問題可及時咨詢;
11、全天自由游覽時最好兩人以上結伴而行,互相商量和照顧。
九寨溝旅游圖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九寨溝旅游圖圖片、九寨溝旅游圖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一點團建(www.www.mcdjvjrap.com)進行查找喔。